题目

从一幅画认识宫中取暖的方法

202127ph001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清代佚名作。
202127ph001

大家可能知道,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以前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皇宫,那里藏有数不清的宝贝——更准确地说是珍贵的文物。当我们去故宫参观,可能只注意珍宝馆里那些金银玉石、奇珍异宝,而忽略了一些常见的生活“玩意”。其实这些玩意往往更有故事,同样蕴含丰富的故宫文化。我们就从一幅清代宫廷绘画入手,带领大家认识宫中的生活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是清代宫廷画家绘制,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和皇子皇孙在除夕之夜行乐的场景。画面中,乾隆帝敲打的磬是用戟挑起来的,下坠双鱼,谐音“吉庆有余”。小孩中有的放爆竹,有的献果品,有的在撒“踩岁”用的芝麻,寓意“节节高”。故宫里藏有多幅类似题材的绘画作品,分别表现乾隆皇帝在除夕、上元等节日与子孙同乐的情形。不过,今天想让大家注意的,是画面中的一处细节——乾隆脚下的炭火盆,因这里也有不少故事。

bulb

“踩岁”

“踩岁”是每年农历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之一,即在院内将芝麻秸,黏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除了踩岁,除夕夜还有守岁及压岁等传统习俗。

bulb

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秆。

202127ph002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清代佚名作。画中可见一小童正在火盆燃烧树枝。
202127ph002

在这个炭火盆旁边,有一小童正在持松柏枝叶俯身燃拨,这叫“熰岁”。“熰岁”一是让松柏枝叶在炭火盆中燃烧散发出一种香味,二是因为松柏岁寒而不凋谢,取其这一特征,寓长寿等吉祥之意。当然,炭火盆的重要功能,并不限于此,而是御寒取暖。

 

在清代宫廷里,火盆是冬季御寒取暖的主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外朝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作为皇帝举行登基、贺岁、寿辰等典礼的场所,殿内空间很大,又没有任何御寒设施,只能靠火盆取暖。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正值隆冬的正月初一的早晨,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在殿内殿外列队,举行朝贺大典时有多冷。这时候,就需要在殿内摆放几个火盆。不过,按礼制,火盆也不是想摆就摆,而是有严格的数量规定,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增减,但有时会因天气太冷而加设的。例如雍正元年(1723年),在太和殿殿试,天气实在太冷,雍正皇帝就令总管太监多放几个火盆,以免笔砚冰结,使诸贡士可以尽心书写。也许熟悉明清科举制度的读者会问:殿试一般是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换算成阳历应该已近5月,为什么还要火盆取暖呢?这是因为雍正元年的科举是“恩科”,也就是为了庆祝雍正登基,临时加了一次考试,经过当年四月乡试、九月会试,殿试已是十月,也就相当于阳历11月或12月了,难怪要多放置几个炭火盆在大殿里取暖。

202127phn056_01
清代画珐瑯花卉三足熏炉,口径42厘米,高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图片提供:杨兴斌/FOTOE)
202127phn056_01

也许你会好奇,宫殿都是木结构建筑,放火盆取暖,不怕着火吗?怕!而且还真差点着火。史料记载,在太和殿曾经发生过一次险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嘉庆皇帝在太和殿举行朝会,大概是为了更暖和一些,就在殿内安设了多处火盆。没料到,殿后面三槽隔扇全开着(估计有保持通风,避免“烧炭”中毒的考虑),结果寒冬的北风一吹,顿时火星满地,眼看就要引燃殿内物品,甚至差点烧到皇帝了,大臣、侍卫们赶紧连扑带踩,才算避过一场火灾。从那以后,嘉庆皇帝就下谕旨,规定每遇保和殿筵宴、太和殿贺筵宴等情况,只在地平(皇帝宝座下面的台面叫地平)二层两角安设炭火二盆,盆内炭火用土掩盖,并声称,若有多放者革职。

 

设在宫内的火炉(火盆)花样繁多,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重达数百斤,通高一米多;小的随手可以提动,像西瓜那样大小。用来暖手的叫手炉,暖脚的叫脚炉。每个火盆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202127phn057_01
清朝乾隆时期的画珐瑯开光三阳开泰纹手炉。通高18厘米,炉身直径19-16厘米,底径16-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7phn057_01

外朝的三大殿,皇帝一年也去不了几次,冬季活动时,只靠炭火盆取暖,也就可以应付过去。到了内朝的各殿,那里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的地方,可不能将就凑合,除了火盆、火炉,还设有暖炕,御寒取暖的条件就好很多了。

 

在内廷的宫殿廊簷下,筑有地炕的烧火洞。洞口约有1米见方,深1.5米左右,上面设盖板,洞内砌有砖炉子,殿内地砖下面砌有纵横相通的烟道。太监在洞口把燃烧的炭送进炉内,热气会循烟道往室内送暖。太监站在洞口,可隔着窗户看见室内,便于与室内交流,及时增减炭火,保证室内温度适宜。这是采用北方民居普遍使用的火炕与火墙的取暖方法,不过宫内用的比民间讲究。有这样取暖设备的宫殿多称之为“暖阁”。在乾清宫、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内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设置。每年十一月初一,宫中开始烧暖炕,设围炉,称为“开炉节”,即开始使用炉火取暖。在皇帝居住的养心殿东暖阁,冬季取暖就更为讲究。除了用火炕取暖外,室内地面还要铺上毡毯,并在室内各处摆有许多炭火盆,这就足以驱寒了。

202127ph003_cn_01
故宫暖炕结构图
202127ph003_cn_01

宫内这么多的烤暖设备,需要大量的炭、木柴、煤等燃料,其中一种名“红萝炭”是皇室专用的。所谓“红萝炭”是以河北易州等地山中硬木烧成的上好木炭,这种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围着火盆烤火,不致被烟呛。明代宫中就用这样的炭。到了清代,每年宫内派员带领官役赴易县、涞水等地采购。这种炭会按尺寸锯截,盛在小圆荆筐里,外面刷红土,故名“红萝炭”。采购回来后,这些木炭被运送到皇宫西安门外存放,现在北京故宫西边西皇城根附近还有“大红萝厂”的地名存在,就是当年宫廷存炭的地方。

 

看了皇宫取暖的方法,是不是让你对这幅画,对故宫,对清代的宫廷生活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认识呢?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6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