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投壶之礼”如何寓教于乐?

202127phn043_01
明代《朱瞻基行乐图》卷,图中可见皇帝玩投壸游戏,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提供:故宫博物院)
202127phn043_01

撰文: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梁爽

 

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四只长颈的铜壸,均为乾隆年间所制。它们形似花瓶,但用途并不是插花,而是用来投壸。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通过投掷箭矢助兴的活动。在华夏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投壶经历了由礼仪象征向娱乐活动的转变。世世代代先人的传承与创新,为这项中华民族特有的运动赋予特别的历史意义。

 

投壶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由古代的射礼演变而来。射礼即射箭,是古代贵族男子需要掌握的技能,为一种“武德”。西周时期,射箭运动是古代贵族男子宴饮期间的常见活动。由于受到场地限制,经过历史发展,“以箭投壶”的形式逐渐替代了射箭,在保留礼仪元素的同时又增加了博弈成分,成为士大夫饮酒时的助兴活动。正如《礼记‧投壶》记载:“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

202127phn044_01
清乾隆年期的投壸,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提供:故宫博物院)
202127phn044_01

对于投壶的起源,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意为晋昭公设宴招待齐景公等诸国君王,晋国大臣中行穆子作陪。待投壶助兴之际,晋昭公先行投掷,穆子说:“有酒如滔滔淮水,有肉如水中小岛。我们国君若一箭投入壶中,要做各国的盟主。”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投壶这项活动已深受诸侯国君主和士大夫的青睐。

202127phn045_01
《投壶图》,东汉画像石,南阳市七星园乡沙岗店出土,河南南阳汉画像馆藏。(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27phn045_01

投壶作为宴饮席间高级别的礼乐活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礼节、规则和流程可谓繁琐。《礼记‧投壶》曾阐释:“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投壶之礼需具备“合用之人”,包括主人、宾客、主持投壶的司射、奏乐的乐工等,还需要“合用之物”,包括投壶、箭矢、计数的竹木“算”、盛有算的器物“中”、酒杯“爵”以及磬鼓等乐器。整个投壶过程,主人需手持箭矢,与宾客反复谦让三次,行礼过后在司射的指引下,依次与宾客投壶。参与者需在固定位置将手中箭矢投掷入壶,入壶多者获胜,败者则饮酒以示惩罚。

 

随着朝代更迭,投壶的规则、工具不断改进,玩法也更为五花八门。时至汉代,投壶活动出现了竹质的箭矢,使箭矢更具韧性,且每局的投掷次数也不再固定,甚至出现了以百矢为一局的投壶比赛。隋唐时期,投壶衍生了一系列创新的规则,例如蒙眼投掷、背向投掷等玩法,形式更加活泼,也为投壶活动赋予更多娱乐性。明清时期,壶的形制有更为多样的纹样装饰。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乾隆年制的铜投壶,形似长颈花瓶,通体凸雕花纹,聚集了夔龙纹、连珠纹、如意云纹和缠枝莲纹等寓意富贵高洁、吉祥如意的纹样,投壶整体造型古朴凝重、儒雅沉稳。可见,投壶的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美好祈盼,也代表了清代宫廷的审美风向和精湛工艺背后的昌盛国力。

202127phn046_01
投壸图,明代《三才图会》插图。(图片提供:宝盖头/FOTOE)
202127phn046_01

如今,虽然投壶的身影在历史的推进中逐渐消逝,但其蕴含的规则意识、谦让精神等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却流传至今。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愈来愈多的博物馆或其他文化场所中都有投壶的体验活动,人们可通过这项古人喜爱的活动,感知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建立对文化的自信。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6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