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范仲淹为何重视改革科举?

202116phn011_01
范仲淹画像图轴,明代。(图片提供:刘朔/FOTOE)
202116phn011_01

范仲淹在任职应天府学时曾上书给朝廷宰执,指出要使国家有可用之材,必须办学校来培养,而选取所培养的士人,在于谨慎选举。对于科举考试,范仲淹力图改革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病,求得人才,振兴学风士气。

 

“精贡举”

范仲淹认为,科举考试长期以来只重诗词文赋,经学偏于背诵填写的方式,并不能选出有用之材,因为这种方式影响到学习,引导着士人在学校读书及教学上的方向,这决非国家劝学育才之道。徒有学校、考试的形式,内容却不讲究,不但得不到人才,反使得学风士气颓废。若变更科举内容,读书的方向也随之改变,可以重新士风,振励士气。

 

范仲淹在行新政时提出了“精贡举”的看法,他说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强记默写经句,以至于士人都舍去大方向而趋求于小道,虽然看起来济济多士,但求有才有识的只不过十分之一二而已。在危困的时局里,缺乏才识之人,务必教以经世济务的学业,才能取得经济人才,所以要在取士的科举首先试经济世务的策论,考察其才略大要,决定去留,其次由诗赋来看文学造诣,以符全才,定其等第。其他经学的各科考试,除旧有的默写经文外,更加试对经典的要旨大义兼通,使士人不只专攻辞藻诗文而已,务必要明白治理实务之道,讲学和读书风气就会相应更改过来。

 

入学条件

要养士取人才须大量兴学,国家有责任办普及教育。范仲淹到中央推行新政施行地方全面办学,得到仁宗的支持,下诏各路府州军监立学校,学生人数超过二百人以上,就得再办县学,而且可利用孔庙、公舍作学校教学之用。若学官不足,可推荐有学术、德行之人充任。入学条件是收在地学员,或寄居已久、无不孝不悌品行不良犯刑责者,但若小过受罚、情理不重者也可就读。这些入学先决条件在於伦理品性方面,也还要有应科举的二人来作保。

 

对于学生也有规定,不论在中央国子学、太学或地方各学校,以各不同条件和状况,必须在学听读一百到五百天不等,如家有亲老无人奉养,听读时日可减少,但仍得有保人并另行查实。这是鉴于过去有学员占就学之名,实际多不到校听读的弊端而作的改革,也是范仲淹始终主张先教育读书,再科举取才的前后次序,将学校与科举结合的意义所在。

202116phn012_01
福建武夷书院,宋代士子读书场景。(图片提供:阎建华/FOTOE)
202116phn012_01

考察行实

学术才能与品德心术是否能一致?这是富有争议的老问题,自古以来即有讨论。范仲淹提出取人才不能全依赖考试来定,要求应举之人在教化为本的原则下,应有基本的一些资格,制定出应举的三至五人结保、官员稽核的办法。

 

保明的事项有七件,一是服丧期不得参加科举,以尽孝道;二是不能有犯罪前科;三是不能有不孝不悌行为;四是不得不守法纪,违害乡里;五是禁假户冒名,有碍解额(地方取解的一定配额);六是家世清白,父、祖未犯十恶四等以上罪状;七是自身不属于工商杂类及曾为僧、道者。这些规定看来是着重于道德、品格上,不过第六件牵涉到家世,第七件是唐、宋时社会反对杂流入仕及科举名誉的观感而来。相应的就可废除糊名(弥封)、誊录(另抄公卷)之法。

 

简程序与问大义

在考试评核方面,范仲淹还提出了“简程序”与“问大义”的原则。简程序针对宋初考词赋重声韵对偶,严字句押韵、平仄次序,造成临文拘谨,美辞善意不能伸展,如落韵、失对即遭贬黜的问题。故而放宽不需过严于拘检,而应以言之有物为要,让人较有展现才学的空间。至于问大义是指考经学废除帖经(填空题),而以申论经书的大义为主,不须具述古来的注疏,目的在于通晓经旨,了解圣贤的意义何在,改变死记背诵的读书法。简程序意在词赋“小道”,可不必严苛讲求;问大义意在经术“大道”,则务必明其义理。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