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范仲淹為何重視改革科舉?

202116phn011_01
范仲淹畫像圖軸,明代(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6phn011_01

范仲淹在任職應天府學時曾上書給朝廷宰執,指出要使國家有可用之材,必須辦學校來培養,而選取所培養的士人,在於謹慎選舉。對於科舉考試,范仲淹力圖改革長期以來存在的弊病,求得人才,振興學風士氣。

 

「精貢舉」

范仲淹認為,科舉考試長期以來只重詩詞文賦,經學偏於背誦填寫的方式,並不能選出有用之材,因為這種方式影響到學習,引導着士人在學校讀書及教學上的方向,這決非國家勸學育才之道。徒有學校、考試的形式,內容卻不講究,不但得不到人才,反使得學風士氣頹廢。若變更科舉內容,讀書的方向也隨之改變,可以重新士風,振勵士氣。

 

范仲淹在行新政時提出了「精貢舉」的看法,他說專以詞賦取進士,以強記默寫經句,以至於士人都捨去大方向而趨求於小道,雖然看起來濟濟多士,但求有才有識的只不過十分之一二而已。在危困的時局裏,缺乏才識之人,務必教以經世濟務的學業,才能取得經濟人才,所以要在取士的科舉首先試經濟世務的策論,考察其才略大要,決定去留,其次由詩賦來看文學造詣,以符全才,定其等第。其他經學的各科考試,除舊有的默寫經文外,更加試對經典的要旨大義兼通,使士人不只專攻辭藻詩文而已,務必要明白治理實務之道,講學和讀書風氣就會相應更改過來。

 

入學條件

要養士取人才須大量興學,國家有責任辦普及教育。范仲淹到中央推行新政施行地方全面辦學,得到仁宗的支持,下詔各路府州軍監立學校,學生人數超過二百人以上,就得再辦縣學,而且可利用孔廟、公舍作學校教學之用。若學官不足,可推薦有學術、德行之人充任。入學條件是收在地學員,或寄居已久、無不孝不悌品行不良犯刑責者,但若小過受罰、情理不重者也可就讀。這些入學先決條件在於倫理品性方面,也還要有應科舉的二人來作保。

 

對於學生也有規定,不論在中央國子學、太學或地方各學校,以各不同條件和狀況,必須在學聽讀一百到五百天不等,如家有親老無人奉養,聽讀時日可減少,但仍得有保人並另行查實。這是鑑於過去有學員佔就學之名,實際多不到校聽讀的弊端而作的改革,也是范仲淹始終主張先教育讀書,再科舉取才的前後次序,將學校與科舉結合的意義所在。

202116phn012_01
福建武夷書院,宋代士子讀書場景。(圖片提供:閻建華/FOTOE)
202116phn012_01

考察行實

學術才能與品德心術是否能一致?這是富有爭議的老問題,自古以來即有討論。范仲淹提出取人才不能全依賴考試來定,要求應舉之人在教化為本的原則下,應有基本的一些資格,制定出應舉的三至五人結保、官員稽核的辦法。

 

保明的事項有七件,一是服喪期不得參加科舉,以盡孝道;二是不能有犯罪前科;三是不能有不孝不悌行為;四是不得不守法紀,違害鄉里;五是禁假戶冒名,有礙解額(地方取解的一定配額);六是家世清白,父、祖未犯十惡四等以上罪狀;七是自身不屬於工商雜類及曾為僧、道者。這些規定看來是着重於道德、品格上,不過第六件牽涉到家世,第七件是唐、宋時社會反對雜流入仕及科舉名譽的觀感而來。相應的就可廢除糊名(彌封)、謄錄(另抄公卷)之法。

 

簡程序與問大義

在考試評核方面,范仲淹還提出了「簡程序」與「問大義」的原則。簡程序針對宋初考詞賦重聲韻對偶,嚴字句押韻、平仄次序,造成臨文拘謹,美辭善意不能伸展,如落韻、失對即遭貶黜的問題。故而放寬不需過嚴於拘檢,而應以言之有物為要,讓人較有展現才學的空間。至於問大義是指考經學廢除帖經(填空題),而以申論經書的大義為主,不須具述古來的注疏,目的在於通曉經旨,了解聖賢的意義何在,改變死記背誦的讀書法。簡程序意在詞賦「小道」,可不必嚴苛講求;問大義意在經術「大道」,則務必明其義理。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3-3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