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澳门历史城区有哪些著名的前地?

30020ph038
议事亭前地位处澳门市中心,见证着澳门近代历史的兴衰
30020ph038

前地是指一重要建筑物“前面的空地”,是澳门对广场空间的一种独特表述方式,亦是连接各历史建筑的公共空间,在澳门历史城区内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有: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

 

妈阁庙前地

妈阁庙前地即妈阁庙前的广场,原为巴士总站和公共道路。当局于1990年代重新规划,封闭车辆交通,将路面铺上红色、黑色和白色相间的葡式碎石,并在前地对出竖立两支仿制的石旗杆。前地周围尚有海事博物馆、海事及水务局办公大楼(原为公务员宿舍)以及一号码头。一号码头相传是葡萄牙人首次涉足澳门时登陆的地方,过去澳葡总督履新,多必由此上岸,其后则改为从外港客运码头上岸。后来为配合附近兴建的西湾大桥,一号码头对出海面成为辅助道路,使原来的码头功能丧失。前地周围除了有中式庙宇、葡式风格地面和建筑,以及现代博物馆外,远处还可见澳门旅游塔,古今中外浓缩一处,相映成趣。

30020ph034
妈阁庙前地即妈阁庙前的广场,原为巴士总站和公共道路
30020ph034

亚婆井前地

亚婆井前地位于高楼街与妈阁街交界,毗邻郑家大屋,具有典型葡式村落广场的特点。亚婆井前地附近,本为葡人据居澳门时最早的聚居地之一。葡萄牙民居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龙头里上,顺山势而建,建筑较为低矮;白色的外墙,衬托绿色的百叶窗,加上红瓦坡屋顶,充满南欧风情。现时前地仍保留两株百年树龄的榕树,附近仍保存有二十世纪初建成的葡式民居建筑,包括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公寓式住宅。当局曾于1990年代中整治亚婆井前地,在2009年再展开美化工程。

30020ph035
亚婆井前地位于高楼街与妈阁街交界,毗邻郑家大屋
30020ph035

大堂前地

大堂前地,华人惯称之为“大庙顶”,除了大堂(主教座堂)外,附近还有主教公署、财政局办事处等建筑物。当局于2004年曾对前地及附近街巷开展美化工程计划,包括扩阔大堂前的行人路,将对面的小型停车场改建成广场,以葡式碎石铺设路面,并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和重新竖立过去被台风吹倒的大型十字架。然而,有关美化工程在当时却被部分建筑界人士批评为“再造文物”之举,尤其是设置古典风格的喷泉和在附近街巷外墙铺上葡式瓷砖画,既非当地昔日风貌,亦未能结合现代建筑和艺术设计元素。这些都使前地和附近环境显得非常生硬,未能达至应有的美化效果。

30020ph036
大堂前地,华人惯称之为“大庙顶”
30020ph036

岗顶前地

岗顶前地,古称罗盘山,坐落于澳门半岛南部的风顺堂区。前地的面积虽不大,但却拥有丰富的人文与宗教景观,其内的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均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建筑群。1999年,澳门市政厅重整该处,扩大行人休憩空间,并将路面重铺成葡萄牙风格碎石,另增设售卖亭一座,使附近环境饶具欧陆情调。岗顶前地伸延道路可通向议事亭前地、福隆新街、龙嵩街、红窗门街与天通街,其附近也是一区警察局总部与汇业银行行政中心所在地。

30020ph037
岗顶前地坐落于澳门半岛南部风顺堂区
30020ph037

议事亭前地

议事亭前地位处澳门市中心,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新马路)的中段,一直以来是澳门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见证着澳门近代历史的兴衰。议事亭前地名称源于明清时期曾于该处办公的机构议事亭,两旁建筑多修建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例如同属“澳门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群之一的仁慈堂大楼、由华人建筑师陈焜培设计的邮政局大楼、利斯大厦(今澳门商务旅游中心)等。前地中央在1940年曾竖立美士基打副将(Coronel Nicolau de Mesquita)的铜像,铜像于1966年“一二‧三”群众事件中被推倒后,澳门市政厅于原处修建一座喷水池,随即广受居民欢迎,并习惯将前地称为“喷水池”。1993年,澳门市政厅在经过试行周末行人专用区后,决定重整议事亭前地,除将原有的喷水池拆除改建外,另聘请葡萄牙技师将路面重新铺成葡式碎石,并永久封闭交通,形成今天前地的面貌。前地原本在邮政局大楼前竖立过12支旗杆,另于面对民政总署大楼的两侧各竖立一支旗杆,在葡萄牙总统访澳时分别用作悬挂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然而,自澳门回归后,旗杆的作用消失,于是被拆除。

bulb

“一二‧三”群众事件

为澳门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取名自1966年12月3日发生的严重警民冲突。事件令葡萄牙政府在澳门的管治威信丧失,也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势力实际上能够控制澳门,因此令台湾政府在澳门的势力被完全肃清。

30020ph033
议事亭前地,本地居民又称为“喷水池”,具浓郁的南欧风格
30020ph033

板樟堂前地

板樟堂前地位于澳门半岛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位置在玫瑰堂前,与议事亭前地相连,亦为1993年议事亭前地美化工程的一部分。澳葡政府在该处铺上黑白两色碎石,使之与周边街道成为一个行人专用区。偶而会有人在此举行集会或静坐表达诉求。板樟堂前地两侧原本各种植了大王椰子树一株,但其中一株因内部木质纤维出现腐化并产生空洞,当局于2007年将之清除,并改种本地品种阴香

bulb

大王椰子树

大王椰子(学名:Roystonea regia),别名王棕、假槟榔,棕榈科大王椰子属植物,原产于古巴、牙买加、巴拿马,古巴的国树,在当地受到法律保护,现被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作观赏之用。

bulb

阴香

别名:阴草、胶桂、土肉桂、假桂枝、山桂、月桂等,叶有离基三出脉,但脉腋无腺点,以此与香樟区别。树皮灰褐至黑褐色,有近似肉桂的气味,幼嫩枝梢的气味则近似檀香。中国南部有分布。

30020ph039
板樟堂前地位于澳门半岛市中心的一个广场
30020ph039

耶稣会纪念广场

耶稣会纪念广场涵盖大三巴牌坊前的空间、石级以及石级下的广场,原称“大三巴石级”,1968年改为现名。广场除有多间售卖特色纪念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商店外,还设有一座名为“男女”的雕像,于1994年6月10日葡萄牙国庆日揭幕,以象征中国与葡萄牙的友谊。雕像中的中国女子,将莲花献给葡萄牙青年,并有一仙鹤圆环围绕。广场原有另一座名为“少女与狗”的雕像,其造型却为华人社群诟病,认为有贬低中国人之嫌。该雕像已于2010年7月被拆除。

30020ph040
耶稣会纪念广场原称“大三巴石级”,1968年改为现名
30020ph040

白鸽巢前地

白鸽巢前地是澳门圣安多尼堂区的广场,位于澳门半岛西北面,旧城区的北端。位于白鸽巢公园前,葡文名称为“贾梅士前地”,与“贾梅士公园”一道,以纪念葡萄牙诗人贾梅士。前地周边为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居住区。在白鸽巢前地旁边,一同成为文化遗产的建筑有圣安多尼教堂、基督教坟场和东方基金会会址,其他古老名胜还有白鸽巢公园。前地原为公共道路,亦为巴士总站所在地,行人和车辆交通比较分散。2012年,民政总署重整白鸽巢前地,除保留原有树木外,还建造一座小型流水瀑布式水池,另将巴士站位置迁移至对出马路,理顺人车流向。工程已于2013年完成。

bulb

贾梅士

贾梅士(约1524—1580年)为葡萄牙诗人,公认为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媲美荷马、维吉尔、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写下众多诗歌和剧作,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史诗路济塔尼亚人之歌(《葡国魂》)。

30020ph041
白鸽巢前地是澳门圣安多尼堂区的广场
30020ph04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