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澳門歷史城區有哪些著名的前地?

30020ph038
議事亭前地位處澳門市中心,見證着澳門近代歷史的興衰
30020ph038

前地是指一重要建築物「前面的空地」,是澳門對廣場空間的一種獨特表述方式,亦是連接各歷史建築的公共空間,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有: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

 

媽閣廟前地

媽閣廟前地即媽閣廟前的廣場,原為巴士總站和公共道路。當局於1990年代重新規劃,封閉車輛交通,將路面鋪上紅色、黑色和白色相間的葡式碎石,並在前地對出豎立兩支仿製的石旗桿。前地周圍尚有海事博物館、海事及水務局辦公大樓(原為公務員宿舍)以及一號碼頭。一號碼頭相傳是葡萄牙人首次涉足澳門時登陸的地方,過去澳葡總督履新,多必由此上岸,其後則改為從外港客運碼頭上岸。後來為配合附近興建的西灣大橋,一號碼頭對出海面成為輔助道路,使原來的碼頭功能喪失。前地周圍除了有中式廟宇、葡式風格地面和建築,以及現代博物館外,遠處還可見澳門旅遊塔,古今中外濃縮一處,相映成趣。

30020ph034
媽閣廟前地即媽閣廟前的廣場,原為巴士總站和公共道路
30020ph034

亞婆井前地

亞婆井前地位於高樓街與媽閣街交界,毗鄰鄭家大屋,具有典型葡式村落廣場的特點。亞婆井前地附近,本為葡人據居澳門時最早的聚居地之一。葡萄牙民居式建築主要分布在龍頭里上,順山勢而建,建築較為低矮;白色的外牆,襯托綠色的百葉窗,加上紅瓦坡屋頂,充滿南歐風情。現時前地仍保留兩株百年樹齡的榕樹,附近仍保存有二十世紀初建成的葡式民居建築,包括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公寓式住宅。當局曾於1990年代中整治亞婆井前地,在2009年再展開美化工程。

30020ph035
亞婆井前地位於高樓街與媽閣街交界,毗鄰鄭家大屋
30020ph035

大堂前地

大堂前地,華人慣稱之為「大廟頂」,除了大堂(主教座堂)外,附近還有主教公署、財政局辦事處等建築物。當局於2004年曾對前地及附近街巷開展美化工程計劃,包括擴闊大堂前的行人路,將對面的小型停車場改建成廣場,以葡式碎石鋪設路面,並在廣場中央設置噴泉和重新豎立過去被颱風吹倒的大型十字架。然而,有關美化工程在當時卻被部分建築界人士批評為「再造文物」之舉,尤其是設置古典風格的噴泉和在附近街巷外牆鋪上葡式瓷磚畫,既非當地昔日風貌,亦未能結合現代建築和藝術設計元素。這些都使前地和附近環境顯得非常生硬,未能達至應有的美化效果。

30020ph036
大堂前地,華人慣稱之為「大廟頂」
30020ph036

崗頂前地

崗頂前地,古稱羅盤山,坐落於澳門半島南部的風順堂區。前地的面積雖不大,但卻擁有豐富的人文與宗教景觀,其內的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崗頂劇院(伯多祿五世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均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建築群。1999年,澳門市政廳重整該處,擴大行人休憩空間,並將路面重鋪成葡萄牙風格碎石,另增設售賣亭一座,使附近環境饒具歐陸情調。崗頂前地伸延道路可通向議事亭前地、福隆新街、龍嵩街、紅窗門街與天通街,其附近也是一區警察局總部與匯業銀行行政中心所在地。

30020ph037
崗頂前地坐落於澳門半島南部風順堂區
30020ph037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位處澳門市中心,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新馬路)的中段,一直以來是澳門城市生活的重要場所,見證着澳門近代歷史的興衰。議事亭前地名稱源於明清時期曾於該處辦公的機構議事亭,兩旁建築多修建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例如同屬「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的仁慈堂大樓、由華人建築師陳焜培設計的郵政局大樓、利斯大廈(今澳門商務旅遊中心)等。前地中央在1940年曾豎立美士基打副將(Coronel Nicolau de Mesquita)的銅像,銅像於1966年「一二‧三」群眾事件中被推倒後,澳門市政廳於原處修建一座噴水池,隨即廣受居民歡迎,並習慣將前地稱為「噴水池」。1993年,澳門市政廳在經過試行周末行人專用區後,決定重整議事亭前地,除將原有的噴水池拆除改建外,另聘請葡萄牙技師將路面重新鋪成葡式碎石,並永久封閉交通,形成今天前地的面貌。前地原本在郵政局大樓前豎立過12支旗桿,另於面對民政總署大樓的兩側各豎立一支旗桿,在葡萄牙總統訪澳時分別用作懸掛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然而,自澳門回歸後,旗桿的作用消失,於是被拆除。

bulb

「一二‧三」群眾事件

為澳門歷史上一次較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取名自1966年12月3日發生的嚴重警民衝突。事件令葡萄牙政府在澳門的管治威信喪失,也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勢力實際上能夠控制澳門,因此令台灣政府在澳門的勢力被完全肅清。

30020ph033
議事亭前地,本地居民又稱為「噴水池」,具濃郁的南歐風格
30020ph033

板樟堂前地

板樟堂前地位於澳門半島市中心的一個廣場,位置在玫瑰堂前,與議事亭前地相連,亦為1993年議事亭前地美化工程的一部分。澳葡政府在該處鋪上黑白兩色碎石,使之與周邊街道成為一個行人專用區。偶而會有人在此舉行集會或靜坐表達訴求。板樟堂前地兩側原本各種植了大王椰子樹一株,但其中一株因內部木質纖維出現腐化並產生空洞,當局於2007年將之清除,並改種本地品種陰香

bulb

大王椰子樹

大王椰子(學名:Roystonea regia),別名王棕、假檳榔,棕櫚科大王椰子屬植物,原產於古巴、牙買加、巴拿馬,古巴的國樹,在當地受到法律保護,現被廣泛種植於熱帶、亞熱帶地區作觀賞之用。

bulb

陰香

別名:陰草、膠桂、土肉桂、假桂枝、山桂、月桂等,葉有離基三出脈,但脈腋無腺點,以此與香樟區別。樹皮灰褐至黑褐色,有近似肉桂的氣味,幼嫩枝梢的氣味則近似檀香。中國南部有分布。

30020ph039
板樟堂前地位於澳門半島市中心的一個廣場
30020ph039

耶穌會紀念廣場

耶穌會紀念廣場涵蓋大三巴牌坊前的空間、石級以及石級下的廣場,原稱「大三巴石級」,1968年改為現名。廣場除有多間售賣特色紀念品和文化創意產品的商店外,還設有一座名為「男女」的雕像,於1994年6月10日葡萄牙國慶日揭幕,以象徵中國與葡萄牙的友誼。雕像中的中國女子,將蓮花獻給葡萄牙青年,並有一仙鶴圓環圍繞。廣場原有另一座名為「少女與狗」的雕像,其造型卻為華人社群詬病,認為有貶低中國人之嫌。該雕像已於2010年7月被拆除。

30020ph040
耶穌會紀念廣場原稱「大三巴石級」,1968年改為現名
30020ph040

白鴿巢前地

白鴿巢前地是澳門聖安多尼堂區的廣場,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面,舊城區的北端。位於白鴿巢公園前,葡文名稱為「賈梅士前地」,與「賈梅士公園」一道,以紀念葡萄牙詩人賈梅士。前地周邊為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居住區。在白鴿巢前地旁邊,一同成為文化遺產的建築有聖安多尼教堂、基督教墳場和東方基金會會址,其他古老名勝還有白鴿巢公園。前地原為公共道路,亦為巴士總站所在地,行人和車輛交通比較分散。2012年,民政總署重整白鴿巢前地,除保留原有樹木外,還建造一座小型流水瀑布式水池,另將巴士站位置遷移至對出馬路,理順人車流向。工程已於2013年完成。

bulb

賈梅士

賈梅士(約1524—1580年)為葡萄牙詩人,公認為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作媲美荷馬、維吉爾、但丁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寫下眾多詩歌和劇作,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史詩路濟塔尼亞人之歌(《葡國魂》)。

30020ph041
白鴿巢前地是澳門聖安多尼堂區的廣場
30020ph04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2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