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20ph024
圣老楞佐教堂
30020ph024

圣老楞佐教堂

圣老楞佐教堂创建于十六世纪中叶,是澳门最早建成的三大教堂之一,由天主教澳门教区管理,位于风顺堂街,澳门慈幼中学的正对面。教堂后来几经重建,于1846年形成目前的规模。圣老愣佐是天主教的航海主保,而由于昔日葡萄牙人出海,须视风信而决定是否出航,故华人称该教堂为“风信堂”,又因粤音中“信”与“顺”同,故以谐音称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圣堂呈长方形,楼顶甚高,一列列绿、黄相间的玻璃窗增添神圣的气氛。近入口处,在中央位置是一个大大的圣洗池,喻意圣洗是入门圣事之始。由于圣堂面积不大,流动式的耶稣圣心像和圣母像置身在两边墙角,流动式的圣老楞佐像则安放在近祭台的墙边。墙上装了出自墨西哥艺术家鲍博手笔的苦路图像,充满艺术感。

30020ph025
教堂后来几经重建,于1846年形成目前的规模
30020ph025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1728年,耶稣会士创办圣若瑟修院,规模仅次于圣保禄学院(即今天的大三巴牌坊遗址),华人因而称之为“三巴仔”或“小三巴”。修院于1784年由遣使会士接办后,为天主教会以至在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尤其注重培养中葡双语人才。大楼原为两层,后扩建为三层,以青砖为建筑材料,建筑简洁而灵活。修院的圣堂则有着强烈的巴罗克风格著称。教堂共设有三个正面入口,两侧入口设有供奉耶稣和圣母的祭坛,之后才是主堂。中间入口直达主堂,主祭坛供奉圣若瑟像,另有两组四支旋柱,别具特色。此外,主堂有一个由四个帆拱顶托起的罗马式穹窿空间,具有透风及采光功能,穹顶中间刻有耶稣会会徽。圣堂内还有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的手肱骨,是天主教会的一件重要文物。方济各沙勿略是西班牙人,于1552年8月,他带同学生、翻译和侍从三人抵达上川岛试图偷渡进入中国,“蛇头”却反悔迟迟未有出现,结果12月在岛上病死,而他的其中一条手肱骨曾安放在路环的圣方济各教堂,如今则改放在圣若瑟修院圣堂。

30020ph026
圣若瑟修院主要由修院大楼及圣堂组成
30020ph026

圣奥斯定教堂

圣奥斯定教堂是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修建。初时由于建筑简陋,每逢雨天便要用蒲葵叶遮盖屋顶。由于蒲葵叶被风吹起时像龙须竖起一样,华人于是将教堂称为“龙须庙”,后来再演变成“龙嵩庙”。今天我们看到的教堂,是在1874年重修的。教堂内部结构与玫瑰堂类似,由两排柱子将空间一分为三:一个宽7米的中厅和两个宽4米的侧廊,长度均为30米。两侧廊为木拱吊顶,中厅则为平吊顶,瓷砖地面。中厅内部还有四个小祭坛和一个八角形的木制讲坛。主祭坛宽阔而深远,供奉“苦难耶稣像”,祭坛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为巴洛克风格,地板铺设了马赛克。该堂每年都会举办苦难耶稣圣像出游,为期两日,是澳门天主教会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据说已超过400年的历史。

30020ph027
圣奥斯定教堂是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修建而成
30020ph027

大堂

大堂即主教座堂,位于澳门大堂前地,是天主教澳门教区的权力中枢,约于1622年已开始建造,后屡经损毁重修,至1937年大规模修缮后,才确定今天的规模。现时,教堂前地铺设葡式碎石,更有特色的小型喷水池,将这里营造成一个优雅宁静的景点。由于华人习惯把宗教建筑称为“庙”,故大堂又称为“大庙”,其前地亦即“大庙顶”。主教座堂不但是教会权力中枢所在,过去历任澳门总督上任,均习惯到该堂将权杖放到圣母像旁,象征权力神圣。现时主教座堂于每个月第一个星期日的下午,会举行一场以拉丁语为用语的弥撒,为澳门唯一一座以拉丁语举行弥撒的天主教堂。

30020ph028
大堂(主教座堂)设计简单,仅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
30020ph028

玫瑰堂

玫瑰堂,正称“玫瑰圣母堂”,位于澳门市中心议事亭前地末端,是道明会士于1587年所建,为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玫瑰圣母堂初时以木板搭建,华人因此称之为“板障庙”,后因嫌“障”字不雅,改称“板樟庙”。至十七世纪,教堂改为砖木结构。教堂内供奉玫瑰圣母,故华人又称“玫瑰堂”。玫瑰圣母堂与道明会在澳门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每年5月13日,即圣母在葡萄牙小镇花地玛第一次显现的日子举行花地玛圣母像巡游,是澳门天主教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而在澳门的节日当中,亦有12月8日纪念的圣母无染原罪瞻礼。教堂内的祭坛具备强烈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为澳门众多教堂中最华丽的一间。除举行宗教活动外,教堂亦不时成为音乐演奏会的表演场地。教堂侧于1997年开设了“圣物宝库”,展出超过三百多件由十七至十九世纪期间的天主教宗教艺术品,勾画出罗马天主教早年在远东地区发展历程的图景。

30020ph029
玫瑰堂位于澳门市中心议事亭前地末端
30020ph029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原为天主之母教堂,是圣保禄学院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堂于1602年开始修建,至1640年竣工。在教堂落成后,曾多次遭受祝融之祸,至1835年,一场大火将整座圣保禄学院和教堂付诸一炬,仅余教堂正立面、大部分地基和教堂前的石阶。由于正面前壁形似中国的传统牌坊,又因圣保禄学院多被惯称为“大三巴”,故而这座前壁被华人称为“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地标性建筑。今天所见的圣保禄教堂前壁,由花岗岩组成,高5层,糅合西方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和东方设计色彩。行政当局曾于1990至1996年间在教堂遗址附近展开大规模的考古和修复工程,起出圣保禄学院多座建筑的地基和埋葬于该处的神职人员的墓地。而大三巴牌坊的后方,现建有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

30020ph030
大三巴牌坊原为天主之母教堂,是圣保禄学院的组成部分之一
30020ph030

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教堂确实的始建年份不详,约于1558至1560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初时仅以茅草覆盖,至1638年改以石头重建。教堂曾经历两次大火,以1874年9月22日,台风吹袭期间发生的大火最为严重。后人为纪念当日风灾,故被定为“天灾节”。过去,葡人的婚礼多在圣安多尼教堂举行,华人因而称教堂为“花王堂”。《澳门记略》有以下的记载:“北隅一庙,凡蕃人男女相悦,诣神盟誓毕,僧为卜吉完聚,名曰花王庙。”教堂先后于1930年、1951年和1953年改建和装修,形式简洁,糅合巴洛克(主祭坛)、新古典主义(外观)和现代主义(彩色玻璃窗)的风格。教堂正立面的顶部置有圣安多尼像,而内部祭坛正中则供奉耶稣,右侧供奉圣安多尼。

bulb

《澳门记略》

《澳门记略》为清乾隆年间掌管澳门事务的两位地方官兼学者印光任和张汝霖所著,于1751年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地介绍澳门的专书,也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一部关于澳门的史书。

30020ph031
圣安多尼教堂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
30020ph031

基督教坟场

基督教坟场原称“东印度公司坟场”,因位处东印度公司旁边而得名,于1821年开辟。坟场是因第一位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兼东印度公司代表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之妻于1821年在澳门去世,马礼逊向澳葡当局申请开辟而成的。此坟场为澳门首座基督新教坟场,直至1857年,市政厅决定禁止市区内埋入死者后永久关闭。目前坟场内埋葬的大多是来华从事贸易的英国商人、在鸦片战争中在华身亡的英国将领、基督教传教士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在澳门居住二十多年的英国画家钱纳利(George Chinnery)、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等。基督教坟场除了墓地之外,还有一座小教堂,现为香港圣公会澳门传道地区属下的马礼逊教堂。

bulb

马礼逊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苏格兰传教士。1807年受伦敦会派遣,到达中国广州,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25年。曾将《圣经》译成中文,又编著《华英字典》。

30020ph032
基督教坟场除了墓地之外,还有一座小教堂
30020ph032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