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开平碉楼有哪些逸事?

30039ph039
开平市赤坎镇司徒氏图书馆正门
30039ph039

随着一座座碉楼崛起,开平的治安状况开始好转。伴随着社会秩序的安定,华侨走出坚固的碉楼和舒适的“庐”,把铺路建桥的公益善举和文教事业“开疆拓土”的触角,延伸到家乡的方方面面。赤坎司徒、关族两大家族长达数百年的互不服输、竞争风流,为侨乡古镇的繁荣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

 

1920年,司徒氏租借开平赤坎镇下埠联兴街福音堂,利用海外乡亲捐款购置了一批书刊,免费成立阅览室开展借阅服务。镇民反应雀跃,给海外和赤坎本族父老极大鼓舞,旅居美国和加拿大的司徒懿慈、司徒懿衍、司徒章谋、司徒继敏、司徒宣业和旅居菲律宾的司徒有桥提出集资选址另辟新馆。海外的倡议人积极在国外司徒乡亲中筹款集资,家乡的族老发动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创办《教伦月报》族刊,成立机构发动各地华侨捐款,共勷美举。1922年筹得银圆四万多元。1923年选址在赤坎下埠东头潭江边奠基。司徒懿森受海外捐款者之托,专程从美国回来监督捐款使用和工程进度。1923年奠基,1925年建成。该图书馆又名司徒氏图书馆,由广州市永和建筑公司承建,是一座前有院庭的三层钢筋水泥结构大楼。地下为阅览室,二楼为藏书室、借书处,三楼为会议室及归国华侨俱乐部。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葡萄牙建筑的风格。第一层高大的窗户两边是红砖垒砌的西式窗柱,古罗马的三角形突出窗楣与西式窗柱相结合。第二、三层有一个内走廊,六根贯通二、三层的葡萄牙式立柱与古罗马的拱券相连,立柱之间设置镂空的护栏。楼顶正面,有书法家谭延闿所书“司徒氏图书馆”横额,楼下正门横眉乃书法家冯百砺所书“司徒氏通俗图书馆”。

30039ph038
1926年1月10日,广东开平县赤坎镇潭江畔,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开幕
30039ph038

1926年,旅加司徒氏华侨献资,在楼顶增建一座大钟楼,大洋钟为波士顿名牌产品。1934年,旅美华侨司徒氏捐资建设前院庭和中式牌楼,牌楼两侧各增建一个套间,红墙绿瓦,四簷滴水,蔚然壮观。图书馆整体建筑完成,共占地810平方米。开馆时,馆藏书籍已逾万册,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等巨著,还有不少世界名著翻译本,并集有文物珍品,如司徒仲实捐赠的慈禧太后手书“龙”字及司徒照殿试试卷,美术家司徒槐赠送的巨幅油画,以及旅新加坡华侨尚楫赠送的鳄鱼标本等。1941年至1945年开平赤坎遭日寇两次践踏,图书馆曾被日军作为指挥部,图书及设施被盗和散失。图书馆从此停办,曾作为“司徒氏四乡族务促进会”会址。解放后,先后为中共开平县委会、赤坎镇人民政府、赤坎公社管委会、广东省地质勘探队办公室兼宿舍、潭江桥建桥办公室、开平六中学生宿舍等使用。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落实华侨政策,司徒氏通俗图书馆38年后方得以复办,1982年1月20日恢复开放。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的建立,海内外众多的关族华侨不甘落后。1925年,关咏棠、关纪云、关鹤琴、关若熔领衔的“关族图书馆筹备委员会”成立,海内外联合筹款,国内以荣公业产和元六、元七太祖业产为基础,向各界特别是赤坎商界募捐。海外由关国暖、关崇藻以加拿大为重点在美洲的关族华侨中发动宣传。同年,创办族刊《光裕月报》,制造舆论。旅居加拿大的关族乡亲将图书馆的建设视为荣耀先祖,弘扬家族精神,团结族众的壮举。1927年在加拿大族人中筹得银圆一万八千余元。1926年8月,关国暖作为图书馆建设的主持人和监理人回到家乡,认为原来的规划议案不足以反映关族在赤坎的影响,也不利于与司徒氏家族的竞争,规模偏小,应当扩大规模,至少要基本上与司徒氏图书馆的建筑相当,建筑预算增加到四万元。在得知家乡族老扩大建筑规模消息后,加拿大关族华侨仅半年时间,到10月所筹得的资金就达到了三万六千多元。

30039ph040
广东开平市赤坎镇关族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于1931年中落成并投入使用
30039ph040

1927年初,关族图书馆在上坎堤西路西端潭江边奠基开工,承建商是旅港建筑商、族人关穆的远利建筑公司。1931年8月,关族图书馆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面积709平方米,楼高五层,顶楼有一座大钟楼。外形以葡萄牙式设计为主体,西式院门,铁门立柱造型是西洋风格,门柱柱头以及柱顶的饰件雅致。大楼正门两侧矗立着两根约3米高的古罗马科林斯式圆柱。二三层有内走廊,四条方柱贯穿二楼、三楼,方柱之间有宝瓶栏杆相连。方柱的柱头立面各有一个由涡卷与缨络组成的装饰件,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建筑中柱头造型常用的造型。楼顶正中设置具有巴洛克时期建筑风格的三角形山花,匾额被移到了一楼正门的顶部。楼顶来自德国的大钟与司徒氏通俗图书馆来自美国的大钟同时而鸣,争相报时。钟楼正面“关族图书馆”大字为新会县前清举人兴鸾玱所题,正门匾额馆名是近代广东书法家吴道熔所题。图书馆一楼为阅览室、《光裕月报》编辑部兼办公室,二楼收藏图书文物,三楼供归国关族华侨聚会活动。开馆之初馆内已收藏《万有文库》、《四库全书》和《二十四史》等巨著,加上其他图书共近万册,海外报纸杂志经常更换。该图书馆改革开放后重新对外开放,图书馆除原有珍藏线装古籍、图片资料外,关氏华侨又捐赠了大批科学图书,更在此创办《光裕月报》,加强各国华侨对家乡的了解,丰富了开平的文坛。

 

1918年,开平县县长李介丞倡议设立开平中学,得到地方绅士和香港开平籍同胞的积极回应。第二年开始筹办,关氏家族提供镇旁的关鼎信祠堂作为校址,将开平第一所中学引进到赤坎镇,为古镇发展成为开平中学教育的中心奠定了基础。1933年,开平中学成立建设新校委员会,组织筹款,计划另寻地址建立新校区。关族与司徒氏对新校址的选择积极参加竞争,都希望新的开平中学能够在自己的地盘兴建。政府选中司徒氏提供下埠东端鱼笋庙,面积约百亩。司徒氏家族组织教伦堂捐献银圆五万元,为开平中学新校区建设提供最大的资金保证,关族也组织光裕堂出资一万五千元襄助修建教师和学生宿舍。当地一些其他姓氏的绅士和商人也纷纷捐款,第一期工程筹得七万二千余元,由达成建筑公司中标承建。1936年2月,新开平中学第一期工程完成,楼高三层,教学大楼外墙用红砖垒砌,造型简洁,朴素端庄,人们称做“红楼”。鉴于司徒氏家族对兴盛开平教育的突出贡献,县政府在红楼的正中镌刻了“司徒教伦堂纪念堂”的横匾予以表彰。

 

两族除了集巨资开办司徒通俗图书馆、关族图书馆和开平中学红楼“双馆两钟一红楼”等大手笔义举外,还创办电影院。1933年7月,司徒俊慰独资在堤东路创办开平最早放映电影的“东升影画院”,开业时仅百余个座位,增加放映场次也满足不了观众需要。司徒俊慰将影画院与裕民金舖合并,租借中华中路司徒濂川祖祠为院址,改名“蟾宫影戏院”,座位增加到五百个,并增购了一部放映机。该院与上海联华电影公司联营后,改名为“蟾宫有声影画院”。5年后,关族的关崇焯、关泳堂、关天任、关则活等人也在上埠东南巷集股创办有七百个座位的东南戏院。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