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開平碉樓有哪些逸事?

30039ph039
開平市赤坎鎮司徒氏圖書館正門
30039ph039

隨着一座座碉樓崛起,開平的治安狀況開始好轉。伴隨着社會秩序的安定,華僑走出堅固的碉樓和舒適的「廬」,把鋪路建橋的公益善舉和文教事業「開疆拓土」的觸角,延伸到家鄉的方方面面。赤坎司徒、關族兩大家族長達數百年的互不服輸、競爭風流,為僑鄉古鎮的繁榮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佳話。

 

1920年,司徒氏租借開平赤坎鎮下埠聯興街福音堂,利用海外鄉親捐款購置了一批書刊,免費成立閱覽室開展借閱服務。鎮民反應雀躍,給海外和赤坎本族父老極大鼓舞,旅居美國和加拿大的司徒懿慈、司徒懿衍、司徒章謀、司徒繼敏、司徒宣業和旅居菲律賓的司徒有橋提出集資選址另闢新館。海外的倡議人積極在國外司徒鄉親中籌款集資,家鄉的族老發動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同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創辦《教倫月報》族刊,成立機構發動各地華僑捐款,共勷美舉。1922年籌得銀圓四萬多元。1923年選址在赤坎下埠東頭潭江邊奠基。司徒懿森受海外捐款者之託,專程從美國回來監督捐款使用和工程進度。1923年奠基,1925年建成。該圖書館又名司徒氏圖書館,由廣州市永和建築公司承建,是一座前有院庭的三層鋼筋水泥結構大樓。地下為閱覽室,二樓為藏書室、借書處,三樓為會議室及歸國華僑俱樂部。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葡萄牙建築的風格。第一層高大的窗戶兩邊是紅磚壘砌的西式窗柱,古羅馬的三角形突出窗楣與西式窗柱相結合。第二、三層有一個內走廊,六根貫通二、三層的葡萄牙式立柱與古羅馬的拱券相連,立柱之間設置鏤空的護欄。樓頂正面,有書法家譚延闓所書「司徒氏圖書館」橫額,樓下正門橫眉乃書法家馮百礪所書「司徒氏通俗圖書館」。

30039ph038
1926年1月10日,廣東開平縣赤坎鎮潭江畔,司徒氏通俗圖書館開幕
30039ph038

1926年,旅加司徒氏華僑獻資,在樓頂增建一座大鐘樓,大洋鐘為波士頓名牌產品。1934年,旅美華僑司徒氏捐資建設前院庭和中式牌樓,牌樓兩側各增建一個套間,紅牆綠瓦,四簷滴水,蔚然壯觀。圖書館整體建築完成,共佔地810平方米。開館時,館藏書籍已逾萬冊,有《四庫全書》、《萬有文庫》等巨著,還有不少世界名著翻譯本,並集有文物珍品,如司徒仲實捐贈的慈禧太后手書「龍」字及司徒照殿試試卷,美術家司徒槐贈送的巨幅油畫,以及旅新加坡華僑尚楫贈送的鱷魚標本等。1941年至1945年開平赤坎遭日寇兩次踐踏,圖書館曾被日軍作為指揮部,圖書及設施被盜和散失。圖書館從此停辦,曾作為「司徒氏四鄉族務促進會」會址。解放後,先後為中共開平縣委會、赤坎鎮人民政府、赤坎公社管委會、廣東省地質勘探隊辦公室兼宿舍、潭江橋建橋辦公室、開平六中學生宿舍等使用。改革開放後,國家逐步落實華僑政策,司徒氏通俗圖書館38年後方得以復辦,1982年1月20日恢復開放。

 

司徒氏通俗圖書館的建立,海內外眾多的關族華僑不甘落後。1925年,關詠棠、關紀雲、關鶴琴、關若熔領銜的「關族圖書館籌備委員會」成立,海內外聯合籌款,國內以榮公業產和元六、元七太祖業產為基礎,向各界特別是赤坎商界募捐。海外由關國暖、關崇藻以加拿大為重點在美洲的關族華僑中發動宣傳。同年,創辦族刊《光裕月報》,製造輿論。旅居加拿大的關族鄉親將圖書館的建設視為榮耀先祖,弘揚家族精神,團結族眾的壯舉。1927年在加拿大族人中籌得銀圓一萬八千餘元。1926年8月,關國暖作為圖書館建設的主持人和監理人回到家鄉,認為原來的規劃議案不足以反映關族在赤坎的影響,也不利於與司徒氏家族的競爭,規模偏小,應當擴大規模,至少要基本上與司徒氏圖書館的建築相當,建築預算增加到四萬元。在得知家鄉族老擴大建築規模消息後,加拿大關族華僑僅半年時間,到10月所籌得的資金就達到了三萬六千多元。

30039ph040
廣東開平市赤坎鎮關族圖書館始建於1929年,於1931年中落成並投入使用
30039ph040

1927年初,關族圖書館在上坎堤西路西端潭江邊奠基開工,承建商是旅港建築商、族人關穆的遠利建築公司。1931年8月,關族圖書館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面積709平方米,樓高五層,頂樓有一座大鐘樓。外形以葡萄牙式設計為主體,西式院門,鐵門立柱造型是西洋風格,門柱柱頭以及柱頂的飾件雅致。大樓正門兩側矗立着兩根約3米高的古羅馬科林斯式圓柱。二三層有內走廊,四條方柱貫穿二樓、三樓,方柱之間有寶瓶欄杆相連。方柱的柱頭立面各有一個由渦捲與纓絡組成的裝飾件,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建築中柱頭造型常用的造型。樓頂正中設置具有巴洛克時期建築風格的三角形山花,匾額被移到了一樓正門的頂部。樓頂來自德國的大鐘與司徒氏通俗圖書館來自美國的大鐘同時而鳴,爭相報時。鐘樓正面「關族圖書館」大字為新會縣前清舉人興鸞瑲所題,正門匾額館名是近代廣東書法家吳道熔所題。圖書館一樓為閱覽室、《光裕月報》編輯部兼辦公室,二樓收藏圖書文物,三樓供歸國關族華僑聚會活動。開館之初館內已收藏《萬有文庫》、《四庫全書》和《二十四史》等巨著,加上其他圖書共近萬冊,海外報紙雜誌經常更換。該圖書館改革開放後重新對外開放,圖書館除原有珍藏線裝古籍、圖片資料外,關氏華僑又捐贈了大批科學圖書,更在此創辦《光裕月報》,加強各國華僑對家鄉的了解,豐富了開平的文壇。

 

1918年,開平縣縣長李介丞倡議設立開平中學,得到地方紳士和香港開平籍同胞的積極回應。第二年開始籌辦,關氏家族提供鎮旁的關鼎信祠堂作為校址,將開平第一所中學引進到赤坎鎮,為古鎮發展成為開平中學教育的中心奠定了基礎。1933年,開平中學成立建設新校委員會,組織籌款,計劃另尋地址建立新校區。關族與司徒氏對新校址的選擇積極參加競爭,都希望新的開平中學能夠在自己的地盤興建。政府選中司徒氏提供下埠東端魚筍廟,面積約百畝。司徒氏家族組織教倫堂捐獻銀圓五萬元,為開平中學新校區建設提供最大的資金保證,關族也組織光裕堂出資一萬五千元襄助修建教師和學生宿舍。當地一些其他姓氏的紳士和商人也紛紛捐款,第一期工程籌得七萬二千餘元,由達成建築公司中標承建。1936年2月,新開平中學第一期工程完成,樓高三層,教學大樓外牆用紅磚壘砌,造型簡潔,樸素端莊,人們稱做「紅樓」。鑑於司徒氏家族對興盛開平教育的突出貢獻,縣政府在紅樓的正中鐫刻了「司徒教倫堂紀念堂」的橫匾予以表彰。

 

兩族除了集巨資開辦司徒通俗圖書館、關族圖書館和開平中學紅樓「雙館兩鐘一紅樓」等大手筆義舉外,還創辦電影院。1933年7月,司徒俊慰獨資在堤東路創辦開平最早放映電影的「東升影畫院」,開業時僅百餘個座位,增加放映場次也滿足不了觀眾需要。司徒俊慰將影畫院與裕民金舖合併,租借中華中路司徒濂川祖祠為院址,改名「蟾宮影戲院」,座位增加到五百個,並增購了一部放映機。該院與上海聯華電影公司聯營後,改名為「蟾宮有聲影畫院」。5年後,關族的關崇焯、關泳堂、關天任、關則活等人也在上埠東南巷集股創辦有七百個座位的東南戲院。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2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