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开平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村落?

30039ph029
自力村从左至右依次为:湛庐、叶生居庐、云幻楼、铭石楼、逸农庐、竹林楼
30039ph029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力村

自力村,坐落在开平市潭江支流镇海水的冲积平原,隶属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委会,由安和里、合安里和永安里三个方姓自然村组成。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犁头嘴首先立村,为方氏家族聚居的村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村成立自力农会,取“自力更生”之意,后成为村名。侨胞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村庄自然环境优美,与众多的碉楼、居庐布局和谐。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不少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村中现存9座碉楼、6座别墅。碉楼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也有混凝土包青砖。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本地出产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也有混合式。自力村碉楼群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0039ph030
俯瞰自力村田野中的碉楼群,从左至右为养闲别墅、云幻楼、居安楼、安庐
30039ph030

开平最古老的村落:三门里

三门里,坐落于潭江下游冲积平原,隶属开平市赤坎镇芦阳村委会,是关氏家族的第十四世祖关芦庵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从赤坎镇关族的始居地大梧村,分族迁来兴建而成。因原有三个村口闸门而得名,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为关氏村落,已有近六百年历史。民居186间,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整齐的村巷与村前的池塘、村口的古老榕树,构成了典型的传统村落景观。村头、村尾供奉着三座社稷摄神位;迎龙楼旁边设有玄武神位,体现人神共居的村落特色。立村之初,土匪不时威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芦庵的第四个儿子曾在村旁建了一座砖木结构、高3层的碉楼──瑞云楼,供村民避难。关氏第十七世祖关圣(1510—1586年)夫妇献出家庭积蓄,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村后高地建起了第二座碉楼──迎龙楼。早先的瑞云楼于1962年被拆除。迎龙楼被保存下来,成为了开平碉楼现存最早的实物遗存。每年年初四开灯的日子,必全村聚餐。

30039ph031
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前的水塘
30039ph031

世界最美丽的村落:马降龙村

马降龙村,位于潭江东岸的冲积平原,隶属开平市百合镇。背靠百足山,面临潭江水,古村落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里、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最美丽的村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该村有7座碉楼和8栋西式别墅,均建于二十世纪初期。碉楼别墅掩映在茂密的翠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有如翠竹绿浪丛中“海市蜃楼”惊现古城堡之感。马降龙碉楼群多为二至七层建筑物,本土传统的居住环境融合了西方先进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有中国硬山顶式,英、德古堡式和欧美别墅式等模式;墙体结构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混凝土钢筋结构;门窗钢板厚实,十分坚固。马降龙碉楼群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0039ph032
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右为信庐
30039ph032

百年前统一建村规划的锦江里

锦江里,坐落在潭江支流锦江冲积平原,隶属开平市蚬岗镇,东北距开平市区22千米。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黄氏家族从北面的长安里迁来,在锦江畔河滩地上规划兴建,故又称“新村”。海外乡亲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1918年,村民集资在村后中部兴建锦江楼,是典型的众楼,楼高五层共17.3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顶层为悬挑出来的平台,女儿墙外有中西融合的灰塑图案,正中为一悬山顶的楼屋,墙体密布枪眼,窗口狭小,置有铁门、窗。建筑形体简洁,朴实无华,是防御性显著的碉楼。1925年动工的瑞石楼位于锦江楼的东侧,历时三年方建成。民国十七年(1928年),黄峰秀赴美谋生,后来经商致富在家乡兴建升峰楼,取楼名为“升峰”,寄寓楼主祈求家庭幸福、事业腾升的意愿。黄峰秀晚年落叶归根,从美国回家乡后一直居住在楼内,直至终老。该楼高七层,12.3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精致,充满南亚印度建筑的情调,是典型的居楼。史载,自锦江楼、瑞石楼和升峰楼建成后,锦江里村落再无遭受土匪的袭击。

30039ph033
开平市蚬岗镇,锦江里竹林掩映的瑞石楼(左)、锦江楼(中)和升峰楼(右)
30039ph033

为别墅而创立的赓华村

立园,坐落于开平市塘口镇潭江冲积平原谢氏家族聚居区,由别墅区、大花园和小花园三部分组成,原占地面积11,014平方米,是1931年由谢氏家族二十四世祖赓华之后人、旅居美国的谢圣泮、谢圣洲、谢维立等人购地创建的新村,故名赓华村。受家族之托,谢维立回乡主持了立园的建设,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被誉为“岭南第一西洋园”。立园三片区域,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用桥亭或通天回廊连成一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有居庐六座,以“泮文”和“泮立”两座最为华丽。立园中唯一的碉楼乐天楼,楼龄大过立园十几年,建于1912年,是谢维立爷爷谢曰佑在东明村外辟地兴建,楼高五层,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门窗较小,四面设置防卫枪眼。建园时,谢圣泮从美国来信要求:“款式、形模仿效美国制”,但建成后立园是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廊柱取古罗马式,燕子窝取英国城堡式,拱券取伊斯兰式,楼顶按拜占庭的穹窿顶设计。1999年10月10日,立园园主谢维立遗孀、三夫人谢余瑶琼在垂暮之年与开平市政府签定合同,“产权不变,委托代管”,政府遂首期投资1,300多万元对其全部修缮,面积也扩大为近220万平方米。2001年,立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保护最早、条件最好、呼声最高的立园偏偏未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原因就是早年大规模维修时按某些专家的提议“修葺一新”了。

30039ph034
广东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全景
30039ph034

加拿大村:耀华坊

加拿大村,原名耀华坊,隶属开平市赤坎镇灵源村委会,是从虾村分离出来的。为旅加华侨药材商关国暖等出资规划兴建,由加拿大建筑师规划,村中有10座古民居、1座碉楼。最早从1923年开始建设,有春如楼、俊庐、华德楼、安庐、国豪楼、四豪楼,1933至1935年,又相继建成耀东居庐、国根楼、春庐、郁庐和会所。该村建筑规制齐整、坐北朝南,面朝潭江河而建,房屋面积在170至180平方米之间,两到三层。其建造别墅的钢筋、水泥和木头,都是加拿大华侨从加拿大运到香港,再由香港运回开平,历时三个月。建造别墅所需的青砖则取自当地最有名的楼岗青砖,采用红砖砖坯,经烧结后,直接用密封的方式还原而成,质地较紧密,硬度和强度优于红砖,适应南方雨水多的特点。遗憾的是,虽然小村中罗马拱柱、欧美雕花和中国传统灰塑相映成趣,但人迹罕见、草木横生,村民早就纷纷离乡,人去楼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林东博士认为:该村建筑精美,其发展史不仅贯穿中国近代的发展史,也对加拿大近代发展史起着佐证的作用,极具研究价值,应该严格保护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该村八座侨房业主现交政府托管,近年村里最后一个留守的关姓老人也离开了,现在“白天喝完茶回村里守着,晚上回到市区”。

30039ph035
已无人居住的加拿大村,村委会与四豪楼
30039ph035

无人村:邓边村

邓边村,隶属开平市三埠办事处勒冲村委会,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住过甄、伍两姓人家约58户。村中每座住宅都是使用青砖、水泥板、地砖和木板作为建筑材料,结构均为两层,底层中间是大厅,前面是厨房,左右各有一至两间房。楼上中间设置木屏风,其上搁置神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村中青壮年相继到西方国家淘金。解放初期,只剩下十多户人家。“土改”加速了留守户的出走。到1997年,只有两三户人家居住。带不走的房子和家杂被遗弃在岁月里。现在已成荒废十多年的无人村。开平市现有一些侨乡村落只是春节、清明节才略显热闹,平时一片凋零荒芜。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呼吁,对一些逐渐变成“空巢”的古村落,保护迫在眉睫。在条件未成熟未能申报“国家历史名村”的情况下,可由市一级率先通过“近代华侨村落”或“近代华侨建筑”之类的办法,进行资料整理、资源整合,特别是“把所有近代由华侨捐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给保护起来”。

30039ph036
开平邓边村
30039ph036

许家兄弟建设“缅甸村”

“缅甸村”,实名广成村,隶属开平市月山镇高阳村委会,建于1933年,为缅甸华侨、木材商许纯庆、许瑞庆兄弟所建。1942年,12间两层高的大屋建成,日寇大举侵犯东南亚,战火逼近缅甸,许氏兄弟只好提前携同家眷,避祸回乡。12间房子中,一间作私塾,一间作书馆,其余10间房子分给大家居住。村子周边构筑有混凝土墩围栏,村庄内民房楼顶为硬山顶式瓦面结构,墙体为青砖结构。屋子与屋子之间建有封闭式的走廊,可以在楼上穿行整条村庄。保护完好的青砖高门房,共有12间,分两行排列,两边房屋门口对开,走廊前后两边均开有枪眼。民居楼梯、楼阁大门均为柚木结构,横梁为“工”字铁外加柚木。该村每间房子结构基本一致,连铺设的地板、房子的锁也一样。房子与房子之间距离约2米宽。1952年土地改革时,许家被评为“漏网地主”,村子西南面的两间房子分给两家农户,许家后代分散到香港、美国等地。“文革”时期,村中一些房子曾作仓库用途。直到改革开放落实华侨政策,全部房子才被发还许家,村里剩下看管家业的许炳富兄弟也不住在旧房子了。

 

仓东村与“仓东计划”

仓东村,地处江门开平市塘口镇,是开平潭边院谢姓族人的始祖村,自元朝谢荣山在此辟土而居以来,已有700年历史。夫人庙、忠心社、祠堂、学校反映了儒家宗法制度之下村民的信仰与操守;榕树、社稷之神、玄母神位等表现了村落的风水元素;新旧不一、高低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更记录着侨乡村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秉文谢公祠和侯成谢公祠于1934年建成,内部格局和外部风格上都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味。解放后人民公社把祠堂当作集体粮仓,2010年,旅港的仓东村后代谢天佑博士出资,五邑大学副教授谭金花主持,祠堂修复工作得以进行。借着祠堂修复的契机,2011年夏,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成功申报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推动人──香港大学建筑学博士谭金花主导“开平碉楼保育与发展计划”中的“仓东计划”正式开始进行。修复后的侯成谢公祠除了供奉谢氏先祖以外,成为了教学宣讲的重要场所,村民们自发在秉文谢公祠办展览,向访客展示家中收藏的书籍、古物等。仓东村教育基地是热心遗产保育与发展人士探索遗产保育与发展模式的一项尝试,也是在开平碉楼文化遗产保育协会的协助下,由香港炼金石国际文化教育公司支持运营的公益性项目。2015年,实行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为目的的“仓东计划”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欧陆风情的赤坎古镇

赤坎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因建于“赤土高地”而得名。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包围,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因地处开平境内潭江上游,是上接恩平、湛江,下汇三埠、江门、广州和港澳的水路交通枢纽,许多早期“赴洋”的开平人就是在此踏上船板,扯起风帆,漂洋过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赤坎镇属于归侨侨眷或以侨汇为主要资金的商店已超全镇商店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大多数公司都有侨资参股。堤西路的老民居多建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侨胞、商号老板兴建。楼高一般二至三层,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的结合体,即在传统“金”字瓦顶及青砖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当时先进的西洋混凝土建筑材料,使小镇被誉为“骑楼王国”。

30039ph037
开平市赤坎镇上埠街景
30039ph037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