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格萨尔》史诗有哪些不同形式?

30006phn001_01
青海杂多的小学生传承《格萨尔》说唱(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30006phn001_01

《格萨尔》的主要形式是散韵结合。她是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化,以及“古儿”、“鲁”、“协”、“协玛当”等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的丰厚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和青藏高原的地域特点,可以说是古代藏族民间文化的集大成。散文部分主要是介绍人和事,叙述故事情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唱词部分是史诗的主体部分,讲述格萨尔和他率领的英雄们降妖伏魔的故事。我们说《格萨尔》有多少诗行,是指韵文部分。一个诗行,一般是7个音节,也有6个音节、8个或9个不等,特殊情况下,一个诗行也有13、15乃至更多的音节。

 

说唱形式

一般来说,说唱《格萨尔》时,不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也没有什么道具,随时随地都可以说唱。但是,为了显示说唱史诗的庄严和神圣,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艺人们也举行一些仪式。大体来说,有这么几种:第一、焚香请神──艺人在说唱时,先设一香案,案前悬挂格萨尔王的巨幅画像,两边挂着30个英雄和珠牡等爱妃的画像。香案上供奉着相传为格萨尔王用过的弓、箭、刀、矛等武器。有的放一尊格萨尔王的塑像,也有供奉莲花生大师、珠牡、嘉察、丹玛或其他大将的塑像,再点几盏酥油灯,摆几碗敬神的“净水”,对着画像,焚香祝祷。然后头戴专为说唱时用的帽子,手拿佛珠,盘腿而坐,双目微闭,双手合十,诵经祈祷。据说是请格萨尔大王或他的某个大将(各个艺人信奉、崇拜的大将各不相同)显圣,让他们的灵魂附在自己身上,过一会儿,摇头晃脑,全身抖动,手舞足蹈。这时,据说“神灵”已经附体,将帽子摘下,放在神像前,开始说唱。

 

第二、指画说唱──有的艺人带着画有格萨尔故事的卷轴画,藏语叫“仲唐”,类似佛经故事。说唱时将画高悬在广场,然后指着画像说唱。这类“仲唐”一般都是画佛像的艺人绘制的,还有刺绣、剪绣、堆绣等多种形式,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艺术珍品。

 

第三、托帽说唱──过去凡是说唱艺人,不管男女,年长年轻,都有一顶帽子,藏语叫“仲厦”。“仲”是格萨尔故事;“厦”是帽子,意为讲故事时戴的帽子。一般都用氆氇或绸缎制成,长方形,一尺来高,上面镶有玛瑙、珊瑚、珍珠等装饰品。艺人每当开始说唱时,就把帽子取出来,拿在左手,右手比划着,用散韵结合的唱词,叙述帽子的来历,说明它的贵重。有时把帽子比作整个世界,说帽子的顶端是世界的中心,这里是我们藏民的故乡,也是古代岭国的疆域,格萨尔就是岭国的国王;有时又说四边是东南西北四方,那些大小不同的装饰品,被比作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接着说格萨尔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英雄,主宰着整个世界的命运,今天我向你们讲述格萨尔大王一生无数英雄业绩中的一小段。然后才转入正题。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准,民间艺人以为自己生活的雪域高原就是整个世界。有时把帽子比喻成一座宝山,帽尖是山峰,那些装饰品被喻为金、银、铜、铁等丰富的宝藏。然后说由于格萨尔大王降伏了四方的妖魔,保卫了宝山,我们才能享受这无穷无尽的财富,过太平安乐日子。艺人这种对帽子的讲述,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有专门的曲调,藏语叫“厦谐”,意为帽赞。相当于开场白,目的是为了吸引听众,唱词没有固定的内容,可长可短,可以因时、地、人而异,即兴创作。这种唱词想像丰富,比喻生动贴切,语言简练优美,成了史诗的一个组成部分。艺人们平时不戴这种帽子,只是在说唱时才作为最珍贵的物品拿出来,实际上起个道具的作用。他们用最虔诚的心情、最美好的语言赞颂它,赋予它神秘的色彩。因此,普通百姓也认为它真的受过格萨尔大王的“加持”,把它当作圣物来崇敬,向它顶礼膜拜,对帽子的崇敬,远远超过了对艺人本人的崇敬。

 

第四、看镜说唱──有的艺人在说唱前,拿出一面铜镜,放在香案上,先念经祈祷,然后对着铜镜说唱,据说他能从铜镜上看到格萨尔的全部活动。用这种方法说唱史诗的艺人们常常这样说,他自己并不懂史诗,只是作个讲述人,把在铜镜里显现的画面讲给大家听,离开铜镜,什么也讲不出来,而普通人去看那面铜镜,除了自己的身影,什么也看不到,据说是你没有这个“缘分”。只有具“缘分”的人,才能看到格萨尔的形象和他的活动。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有位老艺人,叫卡嚓扎巴,就采用这种方法说唱。他给农奴主当过秘书,懂藏文,自己能记录整理。每当他说唱或记录时,案头总要放一面铜镜,一块光滑的石头,一碗净水。据他自己讲,离开了这些东西,他既讲不出来,也写不出来。他自己记录整理了五六部。有的艺人手拿一张白纸,看着“无字书”讲。女艺人玉梅在说唱时,手里总是拿着一串佛珠,这也成为一种习惯。

30006ph010
格萨尔大王像
30006ph010

文本形式

同其他民族史诗和民间文学作品一样,《格萨尔》基本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是靠民间艺人口头传唱;二是靠手抄本与木刻本保存和传播。而最基本、最主要的是靠众多的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在历史上,一些有文化、爱好《格萨尔》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僧侣文人,自己记录整理艺人的说唱,书写成文,在民间流传。这便是最初的手抄本。一些贵族、土司头人,尤其是大牧主,也很喜欢听《格萨尔》故事,他们不但经常找一些民间艺人为他们演唱,而且也找人记录或抄写。在不少地方,尤其是牧区和康巴地区,有一种习俗,认为在家里保存一部至几部《格萨尔》,可以“招央”(即招来福分和吉祥),可以“驱邪”、“消灾”。这种习俗,客观上对《格萨尔》的传播和保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又有人专门刻印《格萨尔》,这就是木刻本。根据调查,除民间艺人的说唱,《格萨尔》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木刻本不多。解放前全藏区共刊印过7个分部本。它们是:《仙界遣使》、《英雄诞生》、《赛马称王》、《大食财宗》、《大食分牛宗》、《卡契玉宗》、《地狱救母》。有计划地搜集整理,用现代技术大量出版《格萨尔》,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bulb

土司头人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管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

上载日期:
2020年11月2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