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格薩爾》史詩有哪些不同形式?

30006phn001_01
青海雜多的小學生傳承《格薩爾》說唱(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6phn001_01

《格薩爾》的主要形式是散韻結合。她是在藏族古老的神話、傳說、故事、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文化,以及「古兒」、「魯」、「協」、「協瑪當」等民間音樂和說唱藝術的豐厚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具有鮮明的藏族特色和青藏高原的地域特點,可以說是古代藏族民間文化的集大成。散文部分主要是介紹人和事,敍述故事情節,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唱詞部分是史詩的主體部分,講述格薩爾和他率領的英雄們降妖伏魔的故事。我們說《格薩爾》有多少詩行,是指韻文部分。一個詩行,一般是7個音節,也有6個音節、8個或9個不等,特殊情況下,一個詩行也有13、15乃至更多的音節。

 

說唱形式

一般來說,說唱《格薩爾》時,不受時間和條件的限制,也沒有甚麼道具,隨時隨地都可以說唱。但是,為了顯示說唱史詩的莊嚴和神聖,也為了吸引更多的聽眾,藝人們也舉行一些儀式。大體來說,有這麼幾種:第一、焚香請神──藝人在說唱時,先設一香案,案前懸掛格薩爾王的巨幅畫像,兩邊掛着30個英雄和珠牡等愛妃的畫像。香案上供奉着相傳為格薩爾王用過的弓、箭、刀、矛等武器。有的放一尊格薩爾王的塑像,也有供奉蓮花生大師、珠牡、嘉察、丹瑪或其他大將的塑像,再點幾盞酥油燈,擺幾碗敬神的「淨水」,對着畫像,焚香祝禱。然後頭戴專為說唱時用的帽子,手拿佛珠,盤腿而坐,雙目微閉,雙手合十,誦經祈禱。據說是請格薩爾大王或他的某個大將(各個藝人信奉、崇拜的大將各不相同)顯聖,讓他們的靈魂附在自己身上,過一會兒,搖頭晃腦,全身抖動,手舞足蹈。這時,據說「神靈」已經附體,將帽子摘下,放在神像前,開始說唱。

 

第二、指畫說唱──有的藝人帶着畫有格薩爾故事的卷軸畫,藏語叫「仲唐」,類似佛經故事。說唱時將畫高懸在廣場,然後指着畫像說唱。這類「仲唐」一般都是畫佛像的藝人繪製的,還有刺繡、剪繡、堆繡等多種形式,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藝術珍品。

 

第三、托帽說唱──過去凡是說唱藝人,不管男女,年長年輕,都有一頂帽子,藏語叫「仲廈」。「仲」是格薩爾故事;「廈」是帽子,意為講故事時戴的帽子。一般都用氆氌或綢緞製成,長方形,一尺來高,上面鑲有瑪瑙、珊瑚、珍珠等裝飾品。藝人每當開始說唱時,就把帽子取出來,拿在左手,右手比劃着,用散韻結合的唱詞,敍述帽子的來歷,說明它的貴重。有時把帽子比作整個世界,說帽子的頂端是世界的中心,這裏是我們藏民的故鄉,也是古代嶺國的疆域,格薩爾就是嶺國的國王;有時又說四邊是東南西北四方,那些大小不同的裝飾品,被比作崇山峻嶺,江河湖海。接着說格薩爾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英雄,主宰着整個世界的命運,今天我向你們講述格薩爾大王一生無數英雄業績中的一小段。然後才轉入正題。限於當時的認識水準,民間藝人以為自己生活的雪域高原就是整個世界。有時把帽子比喻成一座寶山,帽尖是山峰,那些裝飾品被喻為金、銀、銅、鐵等豐富的寶藏。然後說由於格薩爾大王降伏了四方的妖魔,保衞了寶山,我們才能享受這無窮無盡的財富,過太平安樂日子。藝人這種對帽子的講述,成了一種固定的程式,有專門的曲調,藏語叫「廈諧」,意為帽贊。相當於開場白,目的是為了吸引聽眾,唱詞沒有固定的內容,可長可短,可以因時、地、人而異,即興創作。這種唱詞想像豐富,比喻生動貼切,語言簡練優美,成了史詩的一個組成部分。藝人們平時不戴這種帽子,只是在說唱時才作為最珍貴的物品拿出來,實際上起個道具的作用。他們用最虔誠的心情、最美好的語言讚頌它,賦予它神秘的色彩。因此,普通百姓也認為它真的受過格薩爾大王的「加持」,把它當作聖物來崇敬,向它頂禮膜拜,對帽子的崇敬,遠遠超過了對藝人本人的崇敬。

 

第四、看鏡說唱──有的藝人在說唱前,拿出一面銅鏡,放在香案上,先念經祈禱,然後對着銅鏡說唱,據說他能從銅鏡上看到格薩爾的全部活動。用這種方法說唱史詩的藝人們常常這樣說,他自己並不懂史詩,只是作個講述人,把在銅鏡裏顯現的畫面講給大家聽,離開銅鏡,甚麼也講不出來,而普通人去看那面銅鏡,除了自己的身影,甚麼也看不到,據說是你沒有這個「緣分」。只有具「緣分」的人,才能看到格薩爾的形象和他的活動。西藏自治區類烏齊縣有位老藝人,叫卡嚓扎巴,就採用這種方法說唱。他給農奴主當過秘書,懂藏文,自己能記錄整理。每當他說唱或記錄時,案頭總要放一面銅鏡,一塊光滑的石頭,一碗淨水。據他自己講,離開了這些東西,他既講不出來,也寫不出來。他自己記錄整理了五六部。有的藝人手拿一張白紙,看着「無字書」講。女藝人玉梅在說唱時,手裏總是拿着一串佛珠,這也成為一種習慣。

30006ph010
格薩爾大王像
30006ph010

文本形式

同其他民族史詩和民間文學作品一樣,《格薩爾》基本的傳播方式有兩種:一是靠民間藝人口頭傳唱;二是靠手抄本與木刻本保存和傳播。而最基本、最主要的是靠眾多的民間藝人世代相傳。在歷史上,一些有文化、愛好《格薩爾》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僧侶文人,自己記錄整理藝人的說唱,書寫成文,在民間流傳。這便是最初的手抄本。一些貴族、土司頭人,尤其是大牧主,也很喜歡聽《格薩爾》故事,他們不但經常找一些民間藝人為他們演唱,而且也找人記錄或抄寫。在不少地方,尤其是牧區和康巴地區,有一種習俗,認為在家裏保存一部至幾部《格薩爾》,可以「招央」(即招來福分和吉祥),可以「驅邪」、「消災」。這種習俗,客觀上對《格薩爾》的傳播和保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隨着印刷業的發展,又有人專門刻印《格薩爾》,這就是木刻本。根據調查,除民間藝人的說唱,《格薩爾》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間流傳,木刻本不多。解放前全藏區共刊印過7個分部本。它們是:《仙界遣使》、《英雄誕生》、《賽馬稱王》、《大食財宗》、《大食分牛宗》、《卡契玉宗》、《地獄救母》。有計劃地搜集整理,用現代技術大量出版《格薩爾》,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

bulb

土司頭人

土司制度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分封地方首領世襲管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上載日期:
2020年11月2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