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篆刻艺术

30081phn001_01
30081phn001_01

篆刻,亦称治印、刻印,是用篆字刀刻于印上,由字法、章法、刀法组成,是一种独立艺术。篆刻艺术,妙在对篆书为主的书法艺术有高妙的掌握,又妙在对镌刻书法线条的刀法有使刀如使笔的技能,故把篆刻艺术称之为书法与镌刻相结合的艺术。篆刻创作要素包括思想、情感、意趣与技法,要欣赏篆刻作品,便要从这四要素入手。

 

篆刻艺术是从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印章的称谓,从古到今有多次因时而异的命名。秦以前,称为玺”。玺,初用以佩持,执以为信,是佩戴者政治身份和行政授予的权力凭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的称呼为皇帝印章所独用,一般人只能称“印”。到了汉代,皇帝、皇后和诸王等贵族所用的印章称为“玺”,官印和私印里又出现了“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

 

中国真正的篆刻艺术从明代兴起,篆刻自明至清代五百年内,涌现风格不同的名家和流派。文彭是文人印石篆刻的一代宗师。明清印学从他开始,经由何震、程邃、丁敬等人的传承和创变,衍生出不同的印石篆刻流派。他和受他直接影响的一批印石篆刻家被归为中国印学史上第一个印石篆刻流派,称为“三桥派”或“吴门派”。文彭之后,治印家可以称宗派的,明清两代主要有皖派、歙派、浙派、邓派、黟山派、吴派、赵派等。根据创立者或代表人物的不同,又有雪渔派(何震)、泗水派(苏宣)、莆田派(宋珏)、娄东派(汪关)等。

 

清末乃金石学全盛时期,印人更以吴昌硕为首组织起西泠印社,集当时精英,推动印艺,刊行印谱及著述,论印之风乃普及全国,治印从此成为专门学问──“篆刻学”。

 

篆刻理论自元明、清代起,颇多论著,流派原拓印谱亦颇为丰富,能为后世篆刻学者留有楷模,著名的包括吾丘衍的《学古编》、周亮工的撰《印人传》、陈克恕的《篆刻针度》以及顾湘的《篆学琐著》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中国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陈衡恪、赵石、齐白石、赵时棡、乔大壮、王禔、邓散木、钱瘦铁、来楚生等诸家知名于世。

 

香港前辈印人是以广东人为主,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威望的篆刻家,则公推“香江五老”。“五老”是指邓尔雅、罗叔重、冯康侯、陈语山、卢鼎公。前四家之归类主要是受粤派宗师黄士陵的印风所影响,走整洁刚劲的路线,而发展成自我的面目。另外一位卢鼎公,则依循秦汉印而不踰矩,睥视六朝以下流派,故别树一帜。年青印人更于1978年成立友声印社,并创刊“友声印集”,推动香港篆刻发展。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1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