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篆刻藝術

30081phn001_01
30081phn001_01

篆刻,亦稱治印、刻印,是用篆字刀刻於印上,由字法、章法、刀法組成,是一種獨立藝術。篆刻藝術,妙在對篆書為主的書法藝術有高妙的掌握,又妙在對鐫刻書法線條的刀法有使刀如使筆的技能,故把篆刻藝術稱之為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的藝術。篆刻創作要素包括思想、情感、意趣與技法,要欣賞篆刻作品,便要從這四要素入手。

 

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印章發展而來的。印章的稱謂,從古到今有多次因時而異的命名。秦以前,稱為「璽」。璽,初用以佩持,執以為信,是佩戴者政治身份和行政授予的權力憑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的稱呼為皇帝印章所獨用,一般人只能稱「印」。到了漢代,皇帝、皇后和諸王等貴族所用的印章稱為「璽」,官印和私印裏又出現了「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稱。

 

中國真正的篆刻藝術從明代興起,篆刻自明至清代五百年內,湧現風格不同的名家和流派。文彭是文人印石篆刻的一代宗師。明清印學從他開始,經由何震、程邃、丁敬等人的傳承和創變,衍生出不同的印石篆刻流派。他和受他直接影響的一批印石篆刻家被歸為中國印學史上第一個印石篆刻流派,稱為「三橋派」或「吳門派」。文彭之後,治印家可以稱宗派的,明清兩代主要有皖派、歙派、浙派、鄧派、黟山派、吳派、趙派等。根據創立者或代表人物的不同,又有雪漁派(何震)、泗水派(蘇宣)、莆田派(宋玨)、婁東派(汪關)等。

 

清末乃金石學全盛時期,印人更以吳昌碩為首組織起西泠印社,集當時精英,推動印藝,刊行印譜及著述,論印之風乃普及全國,治印從此成為專門學問──「篆刻學」。

 

篆刻理論自元明、清代起,頗多論著,流派原拓印譜亦頗為豐富,能為後世篆刻學者留有楷模,著名的包括吾丘衍的《學古編》、周亮工的撰《印人傳》、陳克恕的《篆刻鍼度》以及顧湘的《篆學瑣著》等,對後世影響深遠。

 

近代因考古學的興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中國篆刻的創作異常活躍,當時有吳昌碩、丁輔之、陳衡恪、趙石、齊白石、趙時棡、喬大壯、王禔、鄧散木、錢瘦鐵、來楚生等諸家知名於世。

 

香港前輩印人是以廣東人為主,而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威望的篆刻家,則公推「香江五老」。「五老」是指鄧爾雅、羅叔重、馮康侯、陳語山、盧鼎公。前四家之歸類主要是受粵派宗師黃士陵的印風所影響,走整潔剛勁的路線,而發展成自我的面目。另外一位盧鼎公,則依循秦漢印而不踰矩,睥視六朝以下流派,故別樹一幟。年青印人更於1978年成立友聲印社,並創刊「友聲印集」,推動香港篆刻發展。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1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