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清代天坛的历史演变

30014phn001_01
现今的天坛(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30014phn001_01

现今的天坛是清代的遗存,清代的天坛是从明代继承而来并加以修建完善的。同历代帝王最初立国时一样,为了表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清代帝王在没有入关之前,就已经开始天地祀拜的礼仪。清皇太极天聪十年(1636年),仿照汉人的做法,在关外的盛京城郊(后纳入关城内)之南建圜丘坛,之东建方泽坛,并建女真人特有的祭祀建筑——堂子,在西南建社稷坛和雷雨坛,在东南建先农祠和藉田,并改元崇德。

 

清顺治入关以后,即在明代坛的基础上,在正阳门外南郊建圜丘坛,安定门外北郊建方泽坛。坛台周围设有栏楯,其栏楯的式样并不像现在所见的汉白玉栏杆的形式,而是在栏杆望柱上覆有青蓝色的琉璃饰件。仅从文献记录来看,已经可以看出,清初顺治年间建造的这座圜丘坛与明永乐年间建造的北京南郊圜丘,有着明显的不同。永乐圜丘为两重坛台,而顺治圜丘为三重坛台。永乐天坛是沿用了洪武大祀殿的形式,在坛台之上覆盖有屋顶,而顺治圜丘,则是沿用了嘉靖时分祀的格局,将圜丘坛独立了出来。

 

在顺治圜丘的坛台之外,围绕有壝墙,其内壝是圆形的。在内壝墙的四面设有四座门,每门都有三个出入口。在内壝墙内还有一个燔柴炉和一个瘗坎,是用于焚烧和瘗埋所祭献的牲口。在顺治圜丘坛的北面,设有南向布置的皇穹宇,这是一座圆形建筑。记载中的顺治皇穹宇是“重檐金顶”,这里的“金顶”应该仅仅是指在攒尖的宝顶部分做了鎏金的处理,与一般清式攒尖建筑的鎏金宝顶并无二致,而其殿顶应该仍然是覆盖了青琉璃瓦的,但是其“重檐”的做法却与今日尚存的皇穹宇大相径庭。

30014ph012
祈年殿瘗坎
30014ph012
30014ph013
燔柴炉
30014ph013

在皇穹宇前左右各有5开间的庑殿一座,殿前阶陛为7级。屋顶覆青色琉璃瓦。围绕着皇穹宇和庑殿的是一道圆形的围垣,围垣的周长为56.68丈。墙垣的高度为1.08丈。这恐怕就是今日的回音壁在清初时的情形。在墙垣的南侧开有三个门。在顺治圜丘坛外壝墙的北面,还有南向设置的各为5间的神库与神厨,以及井亭、祭器库、乐器库等附属建筑。外壝墙的东面也有一座井亭和一座宰牲亭。

 

在皇穹宇以北就是天坛的内垣墙,墙上正中设置有砖筑门一道,有三个门洞,其额为成贞门。成贞门左右的墙垣呈圆形的平面,并与方形的内垣墙相接,在方墙的东、西、南三个方向也设一门,东门为泰元,西门为广利,南门为昭亨。顺治时期的天坛,在成贞门以北,通过一道丹陛桥与之遥相对应的是大享殿。大享殿坐落在一座三重的坛台上,平面为圆形,南向布置。在殿基的四个方向均设阶陛,南北两个方向各为三出陛,东西两个方向是一出陛。与现今祈年殿台基的情形是一样的。在大享殿的前面对称布置有两重庑房,前面的庑房为9开间,后面的庑房为7开间。这与现今的东西仅各有一座9间庑房的格局差别很大。与大享殿相对设置的是大享门。在大享殿与大享门的周围有一道壝墙,在壝墙内东南隅布置有燔柴炉和瘗坎。墙的四面均开有门。穿过壝墙的北门是一座南向布置的5开间殿堂,称为皇乾殿,沿用了明嘉靖年间的名称,但其位置却已不是在原大祀殿的旧址,而是在后来的大享殿之北的位置上了。皇乾殿屋顶也覆盖以青琉璃瓦,殿前用了一个月台,月台的东、西和南面设有5个丹陛,各为9步阶级。这显然已经成为了大享殿后的一座附属性建筑物。在壝墙的东门外用了一个联檐通脊,有72间之多的长廊,廊子的北面紧邻一个包括有神库和井亭的院落,在其东北方向还有一个小院落,是宰牲亭。这与现存祈年殿周围附属建筑的情况大致相符。

30014ph014
成贞门北面
30014ph014
30014ph015
从祈谷坛俯视皇乾殿
30014ph015

按照《清史稿》记载,顺治时期的天坛,在成贞门的东北方向,同样也布置有一座斋宫。斋宫中的正殿为5开间,东向布置,殿阶基为三出陛,中间的一道为13步阶级,两侧的各为15步阶级。在殿前的左侧设有斋戒铜人,右侧设有时辰牌。在正殿的后面另有后殿一座,也是5开间。左右有配殿两座,各为3开间。

 

顺治时期,在天坛内宫墙西门广利门外的西北方向,建有一座朝东布置的神乐观,观中的主殿为凝禧殿,为5开间。正殿后是一座后殿,名为显佑殿,有7开间。后殿的西侧为一座南向布置的牺牲所。牺牲所之西是一座钟楼。从位置上看,顺治年间的神乐观与现存天坛的神乐署似乎还不在一个方位上。现存的神乐署位于内宫墙西天门的西南侧,而顺治时的神乐观却是在内宫墙西门广利门的西北侧。如果不是记载有误,那么就是这座附属建筑的位置及格局,曾在后世有所变动。

 

乾隆八年(1743年),曾整修斋宫,神乐观改名神乐所。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缮内、外垣墙,并对圜丘坛改筑。改筑的圜丘坛更强调以天数为基础的象征意义。此次改筑的圜丘坛,在尺寸上较顺治朝有了明显增大。乾隆二十年(1755年),神乐所又改名为神乐署,这个名字沿用至今。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祈谷坛前的配殿,改变了原来的左右各9间前殿与各7间后殿平行布置的做法,仅留下左右各9间的两座配殿,使祈年殿壝垣以内的空间,较之以前更为疏朗、明快和宏敞。清代天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工程是在光绪年间。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丁酉日,天坛祈年殿被雷电击中,烧毁,到了同年的九月壬子日,就开始了重修祈年殿的工程,并将第二年即将在祈年殿举行的祈谷仪式,暂定在圜丘坛举行。按照《清史稿》的记载,重建的祈年殿,“营度仍循往制”。也就是说,它仍然保留了明代嘉靖年间初创时的建筑样式。

30014ph016
斋宫南入口
30014ph016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