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清代天壇的歷史演變

30014phn001_01
現今的天壇(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14phn001_01

現今的天壇是清代的遺存,清代的天壇是從明代繼承而來並加以修建完善的。同歷代帝王最初立國時一樣,為了表明自己統治的正統性,清代帝王在沒有入關之前,就已經開始天地祀拜的禮儀。清皇太極天聰十年(1636年),仿照漢人的做法,在關外的盛京城郊(後納入關城內)之南建圜丘壇,之東建方澤壇,並建女真人特有的祭祀建築——堂子,在西南建社稷壇和雷雨壇,在東南建先農祠和藉田,並改元崇德。

 

清順治入關以後,即在明代壇的基礎上,在正陽門外南郊建圜丘壇,安定門外北郊建方澤壇。壇台周圍設有欄楯,其欄楯的式樣並不像現在所見的漢白玉欄杆的形式,而是在欄杆望柱上覆有青藍色的琉璃飾件。僅從文獻記錄來看,已經可以看出,清初順治年間建造的這座圜丘壇與明永樂年間建造的北京南郊圜丘,有着明顯的不同。永樂圜丘為兩重壇台,而順治圜丘為三重壇台。永樂天壇是沿用了洪武大祀殿的形式,在壇台之上覆蓋有屋頂,而順治圜丘,則是沿用了嘉靖時分祀的格局,將圜丘壇獨立了出來。

 

在順治圜丘的壇台之外,圍繞有壝牆,其內壝是圓形的。在內壝牆的四面設有四座門,每門都有三個出入口。在內壝牆內還有一個燔柴爐和一個瘞坎,是用於焚燒和瘞埋所祭獻的牲口。在順治圜丘壇的北面,設有南向布置的皇穹宇,這是一座圓形建築。記載中的順治皇穹宇是「重簷金頂」,這裏的「金頂」應該僅僅是指在攢尖的寶頂部分做了鎏金的處理,與一般清式攢尖建築的鎏金寶頂並無二致,而其殿頂應該仍然是覆蓋了青琉璃瓦的,但是其「重簷」的做法卻與今日尚存的皇穹宇大相徑庭。

30014ph012
祈年殿瘞坎
30014ph012
30014ph013
燔柴爐
30014ph013

在皇穹宇前左右各有5開間的廡殿一座,殿前階陛為7級。屋頂覆青色琉璃瓦。圍繞着皇穹宇和廡殿的是一道圓形的圍垣,圍垣的周長為56.68丈。牆垣的高度為1.08丈。這恐怕就是今日的回音壁在清初時的情形。在牆垣的南側開有三個門。在順治圜丘壇外壝牆的北面,還有南向設置的各為5間的神庫與神廚,以及井亭、祭器庫、樂器庫等附屬建築。外壝牆的東面也有一座井亭和一座宰牲亭。

 

在皇穹宇以北就是天壇的內垣牆,牆上正中設置有磚築門一道,有三個門洞,其額為成貞門。成貞門左右的牆垣呈圓形的平面,並與方形的內垣牆相接,在方牆的東、西、南三個方向也設一門,東門為泰元,西門為廣利,南門為昭亨。順治時期的天壇,在成貞門以北,通過一道丹陛橋與之遙相對應的是大享殿。大享殿坐落在一座三重的壇台上,平面為圓形,南向布置。在殿基的四個方向均設階陛,南北兩個方向各為三出陛,東西兩個方向是一出陛。與現今祈年殿台基的情形是一樣的。在大享殿的前面對稱布置有兩重廡房,前面的廡房為9開間,後面的廡房為7開間。這與現今的東西僅各有一座9間廡房的格局差別很大。與大享殿相對設置的是大享門。在大享殿與大享門的周圍有一道壝牆,在壝牆內東南隅布置有燔柴爐和瘞坎。牆的四面均開有門。穿過壝牆的北門是一座南向布置的5開間殿堂,稱為皇乾殿,沿用了明嘉靖年間的名稱,但其位置卻已不是在原大祀殿的舊址,而是在後來的大享殿之北的位置上了。皇乾殿屋頂也覆蓋以青琉璃瓦,殿前用了一個月台,月台的東、西和南面設有5個丹陛,各為9步階級。這顯然已經成為了大享殿後的一座附屬性建築物。在壝牆的東門外用了一個聯簷通脊,有72間之多的長廊,廊子的北面緊鄰一個包括有神庫和井亭的院落,在其東北方向還有一個小院落,是宰牲亭。這與現存祈年殿周圍附屬建築的情況大致相符。

30014ph014
成貞門北面
30014ph014
30014ph015
從祈穀壇俯視皇乾殿
30014ph015

按照《清史稿》記載,順治時期的天壇,在成貞門的東北方向,同樣也布置有一座齋宮。齋宮中的正殿為5開間,東向布置,殿階基為三出陛,中間的一道為13步階級,兩側的各為15步階級。在殿前的左側設有齋戒銅人,右側設有時辰牌。在正殿的後面另有後殿一座,也是5開間。左右有配殿兩座,各為3開間。

 

順治時期,在天壇內宮牆西門廣利門外的西北方向,建有一座朝東布置的神樂觀,觀中的主殿為凝禧殿,為5開間。正殿後是一座後殿,名為顯佑殿,有7開間。後殿的西側為一座南向布置的犧牲所。犧牲所之西是一座鐘樓。從位置上看,順治年間的神樂觀與現存天壇的神樂署似乎還不在一個方位上。現存的神樂署位於內宮牆西天門的西南側,而順治時的神樂觀卻是在內宮牆西門廣利門的西北側。如果不是記載有誤,那麼就是這座附屬建築的位置及格局,曾在後世有所變動。

 

乾隆八年(1743年),曾整修齋宮,神樂觀改名神樂所。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繕內、外垣牆,並對圜丘壇改築。改築的圜丘壇更強調以天數為基礎的象徵意義。此次改築的圜丘壇,在尺寸上較順治朝有了明顯增大。乾隆二十年(1755年),神樂所又改名為神樂署,這個名字沿用至今。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祈穀壇前的配殿,改變了原來的左右各9間前殿與各7間後殿平行布置的做法,僅留下左右各9間的兩座配殿,使祈年殿壝垣以內的空間,較之以前更為疏朗、明快和宏敞。清代天壇的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繕工程是在光緒年間。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丁酉日,天壇祈年殿被雷電擊中,燒毀,到了同年的九月壬子日,就開始了重修祈年殿的工程,並將第二年即將在祈年殿舉行的祈穀儀式,暫定在圜丘壇舉行。按照《清史稿》的記載,重建的祈年殿,「營度仍循往制」。也就是說,它仍然保留了明代嘉靖年間初創時的建築樣式。

30014ph016
齋宮南入口
30014ph016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