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皖南古村落为何成为世界遗产?

1216phn001_01
宏村(图片提供:邵风雷/FOTOE)
1216phn001_01

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但文化历史却悠长细致,小如一条村落,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精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皖(“皖”是安徽省的简称)南古村落,当中黟县的西递、宏村,更在200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皖南古村落主要由安徽省黟县及歙县组成,曾是明清时期辉煌的商乡,其独特的村落民居建筑更寄寓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形态及文化意识,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当日的商乡如今虽已风流云散,剩下的民居也住进了粗朴的农民,而不再是富裕文雅的商官仕宦,但只要走进这大好山水下的古村落,便能感受她的风流余韵。

 

皖南古村落集合了数百个村落群,其中黟县的西递和宏村,以其保存完整、真实的历史文化资讯,以及建筑美学上的独特性等,成为世界罕见的文化瑰宝。以宏村为例,她始建于1131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宏村汪氏先祖自南宋后迁居古徽州,但屡遇火灾,后人汪彦济便遵先人遗言,举家迁移雷岗山,枕山面水而居,是为宏村始祖。宏村又有“牛形村”之称,以村背雷岗山为牛头,古树为牛角,水塘为牛胃,穿堂跨院的水川为牛肠等,其独特而完整的人工水系,仍沿用至今。

1216ph002
宏村俯瞰图
1216ph002

始建于1047年,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西递,相传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西递的建成,据胡氏宗谱所载,唐昭宗被梁王朱温劫持途经陕州时,何皇后诞下昭宗之子,为避劫难,此子被秘密抱到徽州,改姓胡,名昌翼,并成为今日西递明经胡氏始祖。西递之得名,据明代《新安名族志》所载,是源于该村的地形地貌。“西”字取其溪水不东流而西行之奇;“递”字则源于该地原为官方邮递铺,也取其奋进不止之意,希冀顺水西行,所以西递村在整体布局上就建设成一个船形,意谓顺风顺水。

1216ph004
西递大夫第
1216ph004
1216ph005
胡氏始祖像
1216ph005

古徽州原属蛮荒之地,到了汉末三国时代,才由孙吴政权打开徽州之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把始新、新安、黎阳、休阳、歙县及黟县,立为新都郡,是为徽州立郡之始。徽州地区多山,环境偏僻,这种在闭锁环境下的大好山水,又成了乱世避难,治世隐居的世外桃源,吸引了大批中原士族聚居于此。但是,经过晋朝、唐末、南宋三次重大的人口迁徙,徽州人口陡增,碍于土地贫瘠,加上旱灾水涝,难以发展,村民被迫往外谋生,经商便成了徽人的主要职业。于是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歌谚,刻划了古徽州商人自幼随父兄出外经商的情况。这些走遍天下的徽商,成了徽州的最大开拓者及创造者,因而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1216ph001
古西递郊图
1216ph001

中国古代历来重农抑商,商人向来被贱视,但在十四到十九世纪期间,即明清时期,却是徽州商人及徽州文化的鼎盛期。徽州商帮融会了儒家道统,以独特的经商理念,创造了辉煌成绩,并雄据中国经济数百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兴盛的典型例子。同时,徽商异军突起,也标志着中国经济重心从北向南移的发展里程。中国历史上随着北方战乱,大批北人南迁,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和明代以南京作都城,更令整个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徽州地处江南,紧靠杭州、南京,正好承接了这一时代转移,创造了历史一页。

1216ph003
徽商造型图
1216ph003

徽州地区的兴建和发展,主要得力于商人的贡献,他们在外经商,致富后回乡建设、发展,成就了一时的商乡重镇,他们在政治、经济及社会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到了清末时期,徽商贸易却渐次衰落。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清末社会动乱,影响徽商经营,加上徽商传统守旧的经营方式难与新兴的闽、粤、江、浙商人及外国商品竞争,造成徽商的经营优势渐失,徽州也由一个兴旺的商乡复归平静的乡镇。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9月1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