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皖南古村落為何成為世界遺產?

1216phn001_01
宏村(圖片提供:邵風雷/FOTOE)
1216phn001_01

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但文化歷史卻悠長細緻,小如一條村落,也反映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精粹,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是皖(「皖」是安徽省的簡稱)南古村落,當中黟縣的西遞、宏村,更在200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皖南古村落主要由安徽省黟縣及歙縣組成,曾是明清時期輝煌的商鄉,其獨特的村落民居建築更寄寓了當時的社會狀況、經濟形態及文化意識,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當日的商鄉如今雖已風流雲散,剩下的民居也住進了粗樸的農民,而不再是富裕文雅的商官仕宦,但只要走進這大好山水下的古村落,便能感受她的風流餘韻。

 

皖南古村落集合了數百個村落群,其中黟縣的西遞和宏村,以其保存完整、真實的歷史文化資訊,以及建築美學上的獨特性等,成為世界罕見的文化瑰寶。以宏村為例,她始建於1131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宏村汪氏先祖自南宋後遷居古徽州,但屢遇火災,後人汪彥濟便遵先人遺言,舉家遷移雷崗山,枕山面水而居,是為宏村始祖。宏村又有「牛形村」之稱,以村背雷崗山為牛頭,古樹為牛角,水塘為牛胃,穿堂跨院的水川為牛腸等,其獨特而完整的人工水系,仍沿用至今。

1216ph002
宏村俯瞰圖
1216ph002

始建於1047年,有九百多年歷史的西遞,相傳是晉代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西遞的建成,據胡氏宗譜所載,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劫持途經陝州時,何皇后誕下昭宗之子,為避劫難,此子被秘密抱到徽州,改姓胡,名昌翼,並成為今日西遞明經胡氏始祖。西遞之得名,據明代《新安名族志》所載,是源於該村的地形地貌。「西」字取其溪水不東流而西行之奇;「遞」字則源於該地原為官方郵遞鋪,也取其奮進不止之意,希冀順水西行,所以西遞村在整體布局上就建設成一個船形,意謂順風順水。

1216ph004
西遞大夫第
1216ph004
1216ph005
胡氏始祖像
1216ph005

古徽州原屬蠻荒之地,到了漢末三國時代,才由孫吳政權打開徽州之門。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把始新、新安、黎陽、休陽、歙縣及黟縣,立為新都郡,是為徽州立郡之始。徽州地區多山,環境偏僻,這種在閉鎖環境下的大好山水,又成了亂世避難,治世隱居的世外桃源,吸引了大批中原士族聚居於此。但是,經過晉朝、唐末、南宋三次重大的人口遷徙,徽州人口陡增,礙於土地貧瘠,加上旱災水澇,難以發展,村民被迫往外謀生,經商便成了徽人的主要職業。於是有「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歌諺,刻劃了古徽州商人自幼隨父兄出外經商的情況。這些走遍天下的徽商,成了徽州的最大開拓者及創造者,因而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

1216ph001
古西遞郊圖
1216ph001

中國古代歷來重農抑商,商人向來被賤視,但在十四到十九世紀期間,即明清時期,卻是徽州商人及徽州文化的鼎盛期。徽州商幫融會了儒家道統,以獨特的經商理念,創造了輝煌成績,並雄據中國經濟數百年,是中國經濟史上一個興盛的典型例子。同時,徽商異軍突起,也標誌着中國經濟重心從北向南移的發展里程。中國歷史上隨着北方戰亂,大批北人南遷,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和明代以南京作都城,更令整個國家經濟重心南移。徽州地處江南,緊靠杭州、南京,正好承接了這一時代轉移,創造了歷史一頁。

1216ph003
徽商造型圖
1216ph003

徽州地區的興建和發展,主要得力於商人的貢獻,他們在外經商,致富後回鄉建設、發展,成就了一時的商鄉重鎮,他們在政治、經濟及社會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到了清末時期,徽商貿易卻漸次衰落。究其原因,一般認為是由於清末社會動亂,影響徽商經營,加上徽商傳統守舊的經營方式難與新興的閩、粵、江、浙商人及外國商品競爭,造成徽商的經營優勢漸失,徽州也由一個興旺的商鄉復歸平靜的鄉鎮。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9月1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