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17ph030
30017ph030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所创造,在传统节庆、民俗生活和野外放牧时歌唱的一种抒情民歌体裁,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长调与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由日常生活、畜牧、宴会以至大型庆祝活动,都离不开长调。草原上的牧民会以长调的歌声来抒发感情,而蒙古妇女们在家里亦会以长调来自娱。另外,当地人无论是家中举行宴会或牧民族间的大型庆祝活动,都会欢宴歌唱,而所唱的歌就是长调。

 

长调蕴藏着一股独特的艺术内涵,唱词、旋律、唱法及表演形式等都别树一格。长调作为一种抒情曲种,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的流动性旋律、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广阔的音域和即兴创作的形式是其特点,它的唱词一般为两句或四句结构,上升的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降的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模仿草原生活步调,演唱和创作皆与牧民生活紧密相关。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空间分布表现在纵横两个纬度上:“南与北”格局表现为类型的差异;“东与西”表现为风格的差异。仅从内蒙古地区“南与北”侧度上看,东西横穿蒙古高原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将蒙古高原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地理特色:以北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拉特北部、阿拉善以及喀尔喀、卫拉特等地,是典型的草原地带,民间音乐以传统史诗、长调、马头琴、呼麦、潮尔道以及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传统礼俗音乐为主;以南是科尔沁、东土默特、喀喇沁以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以农耕为主的半农半牧或者纯农业区,以短调民歌、胡仁‧乌力格尔、叙事民歌、民间合奏等新兴体裁为主。

 

长调是反映着蒙古族民的一种民俗历史歌曲,其题材也是环绕牧民的生活习惯及民间风俗,例如歌颂成吉思汗、赞美家乡风物的赞颂歌;唱颂人间美好事物,宣扬佛法及倡导人们追求美好理想的训谕歌;思念家乡、亲人的思念歌;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歌;讲述爱情的歌曲也是长调民歌爱用的题材;当爱情进化到结婚时,婚礼上每个仪式都有特定的歌曲,按照既定的习惯模式演唱,而长调民歌亦是惯用的曲调;叙事歌也是蒙古族民经常采用的长调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调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国家亦公布了一批长调艺术家的传承人名单,包括巴德玛、莫德格、宝音德力格尔、阿拉坦其其格、札格达苏荣等。

 

蒙古族长调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中,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化、商品化的要求,并在适应现代生活的同时,又如何尽可能保持原来的面貌。

上载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