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17phn001_01
呼和浩特青年艺术工作者演唱长调(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30017phn001_01

长调的唱词一般为两句或四句结构,构成一段诗文。两句和四句押头韵,句内还有腰韵。两句唱词的前句为兴句,歌唱蓝天、大地、草原、山川、河流、骏马等自然万物;后句抒咏人间的恩情、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直抒情怀。而词曲结合的基本模式是:一段唱词的演唱,在两遍曲调上完成。唱词为四句时,两句为一单元,分为两部分,分别对应一遍曲调;唱词为两句时,一句为一单元,分为两部分,分别对应一遍曲调。可见,长调民歌“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学原则,充分体现在其腔词关系当中。

30017ph009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长调中经常出现的景象
30017ph009

蒙古族长调有着独特的唱法以及相应的术语和概念体系。如:诺古拉──华彩性装饰音;柴如拉呼──头腔共鸣;啸尔古拉呼──假声演唱;杭嘎呼──唱腔的延长;敖尔黑呼──回音式甩腔;奔博如勒呼──加快节奏的“催滚”式唱法。其中,诺古拉是长调唱法中最具特色的元素。“诺古拉”一词有“曲折”、“波折”、“婉转”的意义。有“膛乃‧诺古拉”(硬颚式)、“颚如‧诺古拉”(下颚式)、“浩赖‧诺古拉”(咽喉式)、“策吉‧诺古拉”(胸腔式)等,其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另外,长调民歌流传广泛,地域风格多样,不同地区、不同艺术流派,往往有各自的术语体系和独特的演唱技法。

 

气息是长调演唱的基础要素。因此,长调的学习往往从气息的训练开始,具体训练方法有数“三十三个葫芦”、“三十三个龙壶(瓶)”等,一口气数完,练习长气息和运气技巧。另外,春夏季节清晨,歌手骑着马,迎着微风,轻步奔跑,轻轻歌唱。微风拂面的力量,与口腔里吐出的气息形成合力,是练习声音位置和气息的好方法。随着马步的颠簸及其快慢缓急来练习“诺古拉”唱法。由于长调特有的旋律结构和唱法特征,一首长调的演唱往往由三方面组成:先是在密集的节奏上快速唱出相应的唱词,接着从唱词最后一个音节开始形成长音,音变至“a”、“ei”、“i”、“o”等韵母上拖腔,紧接着运用“诺古拉”等技法,对旋律作华彩的装饰。如此往复绵延。

 

蒙古人不但把骏马唱在歌里,而且刻在琴首上,叫“莫林‧胡尔”──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深沉婉转,泛音丰富,装饰性强,富有歌唱性,风格上十分接近长调。尤其在马头琴上能够演奏出丰富多彩的长调“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可谓与长调同曲异工,马头琴便成了器乐化的长调。在草原上,马头琴伴随长调民歌而来,每当那悠扬的长调唱响时,往往有委婉的马头琴声与之缠绵。有时它们就像赛马手,你追我赶,此起彼落;有时它们则像对恋人,你呼我应,此唱彼和,就像骏马伴随牧人,琴声相伴歌声。在这种“人──马──长调──马头琴”的关系中,人是歌者,骏马是每位牧民身边的伙伴,马头琴是蒙古人手中的乐器,心中的歌声,而歌与乐融为一体,成为草原音乐最生动鲜活的融合体。

30017ph011
马头琴是长调的主要伴奏乐器
30017ph011
30017ph012
制作马头琴
30017ph012

长调的演唱有表演型和民俗型两种。过去,王公贵族往往在府邸里供养专职歌手和乐手,叫“王爷的歌(乐)手”,是一些从民间选拔而来的优秀歌乐手,在官方主办的大型祭祀活动、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以及各种府邸上演唱。演唱长调时,歌手半跪在王爷前,双手轻置于膝上,目视鼻尖,缓声歌唱。民俗型演唱主要是指各种宴会上演唱的形式,没有歌手和观众的明显分界,是集体的自娱演唱。人们围坐在蒙古包里,长者坐在蒙古包北侧佛龛下的位置,男性按照年龄坐于长者两旁,女性坐于东南侧靠门位置上。有晚辈敬歌、长者赐歌或者主人献歌、客人回敬等演唱互动。无论哪种形式,每有人起唱,大家便要应声齐唱或以图日勒格应和之,以示尊敬歌者和对演唱的关注。可见,传统意义上长调的演唱是仪式及礼俗性的,而不是表演性。人们通过共同的演唱体验,将个体融入集体,将当下联结于传统,从中感受社会与历史的意义。

bulb

图日勒格

参加宴会的所有人接应一段固定的长调唱段,叫“图日勒格”。

30017ph010
那达慕大会
30017ph010
上载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