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17phn001_01
呼和浩特青年藝術工作者演唱長調(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17phn001_01

長調的唱詞一般為兩句或四句結構,構成一段詩文。兩句和四句押頭韻,句內還有腰韻。兩句唱詞的前句為興句,歌唱藍天、大地、草原、山川、河流、駿馬等自然萬物;後句抒詠人間的恩情、親情、愛情、友情、鄉情……,直抒情懷。而詞曲結合的基本模式是:一段唱詞的演唱,在兩遍曲調上完成。唱詞為四句時,兩句為一單元,分為兩部分,分別對應一遍曲調;唱詞為兩句時,一句為一單元,分為兩部分,分別對應一遍曲調。可見,長調民歌「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美學原則,充分體現在其腔詞關係當中。

30017ph009
風吹草低見牛羊是長調中經常出現的景象
30017ph009

蒙古族長調有着獨特的唱法以及相應的術語和概念體系。如:諾古拉──華彩性裝飾音;柴如拉呼──頭腔共鳴;嘯爾古拉呼──假聲演唱;杭嘎呼──唱腔的延長;敖爾黑呼──回音式甩腔;奔博如勒呼──加快節奏的「催滾」式唱法。其中,諾古拉是長調唱法中最具特色的元素。「諾古拉」一詞有「曲折」、「波折」、「婉轉」的意義。有「膛乃‧諾古拉」(硬顎式)、「顎如‧諾古拉」(下顎式)、「浩賴‧諾古拉」(咽喉式)、「策吉‧諾古拉」(胸腔式)等,其表現形式十分豐富。另外,長調民歌流傳廣泛,地域風格多樣,不同地區、不同藝術流派,往往有各自的術語體系和獨特的演唱技法。

 

氣息是長調演唱的基礎要素。因此,長調的學習往往從氣息的訓練開始,具體訓練方法有數「三十三個葫蘆」、「三十三個龍壺(瓶)」等,一口氣數完,練習長氣息和運氣技巧。另外,春夏季節清晨,歌手騎着馬,迎着微風,輕步奔跑,輕輕歌唱。微風拂面的力量,與口腔裏吐出的氣息形成合力,是練習聲音位置和氣息的好方法。隨着馬步的顛簸及其快慢緩急來練習「諾古拉」唱法。由於長調特有的旋律結構和唱法特徵,一首長調的演唱往往由三方面組成:先是在密集的節奏上快速唱出相應的唱詞,接着從唱詞最後一個音節開始形成長音,音變至「a」、「ei」、「i」、「o」等韻母上拖腔,緊接着運用「諾古拉」等技法,對旋律作華彩的裝飾。如此往復綿延。

 

蒙古人不但把駿馬唱在歌裏,而且刻在琴首上,叫「莫林‧胡爾」──馬頭琴。馬頭琴的音色深沉婉轉,泛音豐富,裝飾性強,富有歌唱性,風格上十分接近長調。尤其在馬頭琴上能夠演奏出豐富多彩的長調「諾古拉」式的裝飾音,可謂與長調同曲異工,馬頭琴便成了器樂化的長調。在草原上,馬頭琴伴隨長調民歌而來,每當那悠揚的長調唱響時,往往有委婉的馬頭琴聲與之纏綿。有時它們就像賽馬手,你追我趕,此起彼落;有時它們則像對戀人,你呼我應,此唱彼和,就像駿馬伴隨牧人,琴聲相伴歌聲。在這種「人──馬──長調──馬頭琴」的關係中,人是歌者,駿馬是每位牧民身邊的夥伴,馬頭琴是蒙古人手中的樂器,心中的歌聲,而歌與樂融為一體,成為草原音樂最生動鮮活的融合體。

30017ph011
馬頭琴是長調的主要伴奏樂器
30017ph011
30017ph012
製作馬頭琴
30017ph012

長調的演唱有表演型和民俗型兩種。過去,王公貴族往往在府邸裏供養專職歌手和樂手,叫「王爺的歌(樂)手」,是一些從民間選拔而來的優秀歌樂手,在官方主辦的大型祭祀活動、盛大的那達慕大會以及各種府邸上演唱。演唱長調時,歌手半跪在王爺前,雙手輕置於膝上,目視鼻尖,緩聲歌唱。民俗型演唱主要是指各種宴會上演唱的形式,沒有歌手和觀眾的明顯分界,是集體的自娛演唱。人們圍坐在蒙古包裏,長者坐在蒙古包北側佛龕下的位置,男性按照年齡坐於長者兩旁,女性坐於東南側靠門位置上。有晚輩敬歌、長者賜歌或者主人獻歌、客人回敬等演唱互動。無論哪種形式,每有人起唱,大家便要應聲齊唱或以圖日勒格應和之,以示尊敬歌者和對演唱的關注。可見,傳統意義上長調的演唱是儀式及禮俗性的,而不是表演性。人們通過共同的演唱體驗,將個體融入集體,將當下聯結於傳統,從中感受社會與歷史的意義。

bulb

圖日勒格

參加宴會的所有人接應一段固定的長調唱段,叫「圖日勒格」。

30017ph010
那達慕大會
30017ph010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