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长调如何融入蒙古族的日常生活?

30017ph007
那达慕大会
30017ph007

长调与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由日常生活、畜牧、宴会以至大型庆祝活动,都离不开长调。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喜爱唱歌,虽然他们常年与畜群相伴,这些牲畜陪伴着牧民成长,亦是牧民的重要经济支柱。在大草原里,畜群就是牧民最好的“朋友”,在孤单寂寞的环境下,牧民会以长调的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蒙古妇女在家里亦会以长调来自娱一番。另外,生活在草原上,当地人无论是家中举行宴会或牧民族间的大型庆祝活动,如那达慕大会等,都会欢宴歌唱,成为一种民俗生活方式,而所唱的歌,就是长调。

 

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牧民赶着畜群,登上高处,向着缓缓升起的太阳,伸开双臂,唱起《太阳噢嗨》,将第一缕阳光“迎接”到手掌上,以开始美好的一天。这里“噢嗨”,为象声词,用于回应、认可、应和等。古代“噢嗨”是用来召唤、呼唤,有军队冲锋噢嗨,有猎队狩猎噢嗨等。在集体行为当中,一段噢嗨,往往唤起精神、调整秩序。

30017ph006
放牧人
30017ph006

在蒙古,无论是在牧区、农村,还是在城镇,无论是隆重的民俗节庆,还是远方来客、朋友聚会,都会欢宴歌唱。人们通过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宴会来交往及游艺娱乐,欢度节日,庆贺丰收,庆祝寿禄。有宴必有歌,宴会是长调传承的主要地方。蒙古族宴俗中的歌唱习俗是一套已规定的表演程式:宴礼开始时有“起宴歌”,中间还有“节段歌”,结束时有“终宴歌”,不同的人、场合、阶段都有与此相应的演唱曲目。曲目多为长调。蒙古族宴俗中有“酒要三杯接三杯地喝、歌要三首接三首唱”的习俗,以三首歌为一单元把宴歌分成若干组,根据宴礼进程,敬一轮酒(三杯酒)唱一组(三首)歌。演唱时候由歌手或长者起唱,其他人随之应和。一首歌曲唱完之后,参加宴会的所有人接应一段固定的长调唱段,叫“图日勒格”。宴会结束时唱“终宴歌”,亦叫“上马歌”,所有来宾饮离别酒,主客双方共声歌唱,相互道别,直到来宾远去。

 

那达慕是草原上最盛大的游艺活动之一。“那达慕”有“游艺”、“游戏”之意,每有祭敖包、祭神山等大型仪式或重大节庆,便召开那达慕,牧民从四面八方架着勒勒车,带着蒙古包赶来安扎在那达慕大会现场周围,于是草原上突然出现了很多蒙古包群,类似集市,甚是热闹。平常散居在草原各处的牧民,通过那达慕聚在一起。那达慕大会的时间,数天至十余天不等。内容主要以体育竞技为主,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称为“男子汉三大竞技”,另外还有歌唱比赛、游艺比赛以及物品交易等内容。摔跤是体现男子汉力量与智慧的竞技活动。摔跤手(搏克)上场时,由歌手唱一段长调旋律的《邀跤歌》,在恢宏雄壮的歌声中,摔跤手们翩翩跳起“摔跤舞”入场。赛马手一般由少年儿童担任。比赛开始前,骑手骑着马围绕出发场地高歌《马儿仔》,为赛手和赛马祝福,气势十分热烈。射箭比赛开始时,要唱《射箭噢嗨》。三大竞技结束后,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由祝赞词艺人为每位获奖选手和赛马唱诵祝赞词,并赠予相应的称号。

30017ph008
蒙古族以长调艺术来表达生活日常
30017ph008

蒙古人将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称作“五畜”。蒙古人毕生与五畜相伴,故有许多民歌与五畜相关。其中,马最为普遍。蒙古人的一生,在马背上成长,在马背上放牧,在马背上打仗,在马背上歌唱。因此对于蒙古人来说,马背既是摇篮,也是战车,又是舞台,从而人们把马尊为五畜之首,被视作是人类的朋友。以马为题和以马起兴的长调不计其数,如《小黄马》、《走马》、《圆蹄海骝马》、《黑骏马》、《修长的栗色马》等,占全部长调民歌约四分之一。北方草原民族的牧业生活中有一类体裁,是专门“给五畜唱的歌”:有些第一次当妈妈的母畜,产下幼畜后,拒绝喂奶。这时,牧民抱着被遗弃的幼畜,在母畜身边低声吟唱劝奶歌,直到母畜被歌声打动,掉下眼泪,认下幼畜,给其喂奶。其中,哄绵羊调称“呔格”(toig),哄山羊调称“切咯”(qaig),哄驼调称“嘿嘶”(höös),哄牛调称“呜卟”(ööb),哄马调称“咕咧”(goroi),是在委婉抒情的长调旋律上,配以召唤牲畜的特定象声词歌唱。有些地区还以马头琴伴奏歌唱。

30017ph005
牧民喜爱以马头琴伴唱
30017ph005
上载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