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17ph001
长调演唱
30017ph001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道”(urtinduu)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道”为“歌”之意。“乌日汀”一词,蕴含了“时值的”、“时间的”和“主题的永恒”三层含意。即是说,“乌日汀”首先表示了长调歌曲悠长舒缓的节奏,宽阔舒展的曲调特征;另一方面,表示了它的古老及具有“永恒不变的歌”的意思。长调民歌是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所创造,在传统节庆、民俗生活和野外放牧时歌唱的一种抒情民歌体裁。相对于结构短小方整、节奏节拍均匀的短调民歌来说,长调不仅是蒙古人民这种文化表现形式的通行称谓,同时也较为确切地体现了其音乐风格和音乐形态特征。其特点是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音多词少,气息悠长。除旋律本身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外,还带有“诺古拉”(指波折音或称装饰音),真声与假声,头腔共鸣等,是具有独特演唱技法的歌种。

30017ph002
锡林郭勒大草原
30017ph002

有人说长调是山歌之一种,其实不然,二者歌唱语境不同。虽然长调民歌和山歌都具有自由悠长的形态和直白开阔的风格,但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生产时演唱,而长调除了人们在野外放牧时演唱外,更多是在那达慕(蒙古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能运动竞技节日)、宴飨、聚会、婚礼等集体礼俗场合演唱。有人说长调是牧歌,其实亦不全面,二者所属体裁不同。牧歌是放牧时候演唱并与放牧这一劳动方式直接相关的特定体裁,而长调包括了宴歌、婚礼歌、牧歌、祭礼歌、礼仪歌、娱乐歌、游戏歌、劝奶歌等多种体裁,并在多种场合歌唱。有人说长调是“宫廷歌”,亦不准确,二者歌唱空间不同。长调民歌不仅在大汗宫帐、王公府邸演唱,而且更多时候是在牧人的帐包里演唱。

30017ph003
蒙古包
30017ph003

由于缺乏资料,长调出现的时间无从考证,只能通过比较研究追溯其历史痕迹。据《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记载:匈奴单于有二女,相貌出众,人们都认为是神灵下凡。单于想把二女献予天神,便在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于其上,敬请天神迎之。过了一年,唯有一条老狼日夜守在高台嗥呼,久久不离去。小女想,父亲将我们献予天,而只见老狼来,或者老狼便是天神。她不顾姐姐反对,下嫁为狼妻,产下子女,遂滋繁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嚎”。这里所说“引声长歌,又似狼嚎”的描述,被学界解读为类似长调的歌唱形式,从而把长调的历史追溯到匈奴时期。音乐学家乌兰杰把汉文文献记载的历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牧歌译文,与当下蒙古族民歌唱词作比较后提出,以自然景色起兴,抒情表意是自匈奴、鲜卑以来草原牧歌结构的典型形式,它的内容形式及其所表现的情境、意境,至今存活在蒙古族民歌当中。

bulb

乌兰杰

乌兰杰,本名扎木苏,蒙古族,男,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蒙古学百科全书‧艺术卷》主编。195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5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修民族音乐;1965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留校任教;1977年,调回内蒙古工作,历任内蒙古音协秘书长、内蒙古民族剧团团长;1993年,调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现已退休。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一些国外探险家及学者的游记和著述里,开始出现长调的唱词和乐谱。1909年,一个叫兰司铁(GJRamstedt)的芬兰语言学家在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录制了30首蒙古族民歌,其中8首为长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长调录音。国内,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布和贺希格、安波等人搜集的相关成果中已有长调收录,只不过当时并不叫“长调”或“乌日汀道”,而是用“图林道”等民间术语。根据研究,虽然长调这一歌种早已存在,但在蒙古族各部落、各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称谓,而以“乌日汀道”或“长调”这一术语指称这一特定歌种,是建国以后的事,也就是说,作为歌种,长调源远流长,而“乌日汀道”或“长调”成为该歌种的通用称谓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bulb

布和贺希格

布和贺希格,生于1902年,终于1943年,蒙古著名学者。他出身贵族家庭,清末内蒙古昭乌达盟奈曼旗人。1919年,布和贺希格在家读完私塾后,又到土特默朝阳县中学攻读外国语。1922年,他考入北京法政大学,进一步攻读英、俄、日等语。1926年毕业,便到北京蒙藏学校任教。同年,布和贺希格与呼和巴特尔等人一起创建“蒙文学会”,并任学会理事长,宗旨是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更新思想,启迪民智,为繁荣发展蒙古族文化事业而努力。

长调所代表的草原音乐文化不是蒙古人独创,它是中国历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共同遗产,蒙古人是最终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守护者。这意义上,长调是历代中国北方草原音乐文化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长调贯穿于蒙古族千年历史当中,并与蒙古草原自然环境与草原民族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结合在一起,集中表达了牧民的思想与情感,是他们文化与心理最生动鲜活的表达形式。长调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反映着蒙古族社会生产的各方面,且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心理、人生观、世界观、风俗习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体裁,它表现出来的博大精神内涵,创造了蒙古族乃至国际上的巨大艺术形式和人类文化财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长调民歌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从而成为草原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体裁。长调不仅是一种体裁,同时也是一个包括了赞歌、宴歌、婚礼歌、祭礼歌、牧歌、宴歌、思想曲、感恩歌、劝奶歌等诸多题材的庞大范畴,也对马头琴、潮尔道、古代叙事民歌以及宫廷音乐等产生深刻影响。

bulb

潮尔道

自成吉思汗时期以来,蒙古族流传着一种用低声部伴唱的演唱形式,被称为“潮尔道”,后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一带保存和流传。

30017ph004
在大漠上奔驰的牧民
30017ph004
上载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