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17ph001
長調演唱
30017ph001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道」(urtin duu)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恒」,「道」為「歌」之意。「烏日汀」一詞,蘊含了「時值的」、「時間的」和「主題的永恒」三層含意。即是說,「烏日汀」首先表示了長調歌曲悠長舒緩的節奏,寬闊舒展的曲調特徵;另一方面,表示了它的古老及具有「永恒不變的歌」的意思。長調民歌是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所創造,在傳統節慶、民俗生活和野外放牧時歌唱的一種抒情民歌體裁。相對於結構短小方整、節奏節拍均勻的短調民歌來說,長調不僅是蒙古人民這種文化表現形式的通行稱謂,同時也較為確切地體現了其音樂風格和音樂形態特徵。其特點是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音多詞少,氣息悠長。除旋律本身具有的華彩裝飾(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回音等)外,還帶有「諾古拉」(指波折音或稱裝飾音),真聲與假聲,頭腔共鳴等,是具有獨特演唱技法的歌種。

30017ph002
錫林郭勒大草原
30017ph002

有人說長調是山歌之一種,其實不然,二者歌唱語境不同。雖然長調民歌和山歌都具有自由悠長的形態和直白開闊的風格,但山歌是人們在野外勞動生產時演唱,而長調除了人們在野外放牧時演唱外,更多是在那達慕(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能運動競技節日)、宴饗、聚會、婚禮等集體禮俗場合演唱。有人說長調是牧歌,其實亦不全面,二者所屬體裁不同。牧歌是放牧時候演唱並與放牧這一勞動方式直接相關的特定體裁,而長調包括了宴歌、婚禮歌、牧歌、祭禮歌、禮儀歌、娛樂歌、遊戲歌、勸奶歌等多種體裁,並在多種場合歌唱。有人說長調是「宮廷歌」,亦不準確,二者歌唱空間不同。長調民歌不僅在大汗宮帳、王公府邸演唱,而且更多時候是在牧人的帳包裏演唱。

30017ph003
蒙古包
30017ph003

由於缺乏資料,長調出現的時間無從考證,只能通過比較研究追溯其歷史痕跡。據《魏書‧蠕蠕匈奴徒何高車列傳》記載:匈奴單于有二女,相貌出眾,人們都認為是神靈下凡。單于想把二女獻予天神,便在無人之地築高台,置二女於其上,敬請天神迎之。過了一年,唯有一條老狼日夜守在高台嗥呼,久久不離去。小女想,父親將我們獻予天,而只見老狼來,或者老狼便是天神。她不顧姐姐反對,下嫁為狼妻,產下子女,遂滋繁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嚎」。這裏所說「引聲長歌,又似狼嚎」的描述,被學界解讀為類似長調的歌唱形式,從而把長調的歷史追溯到匈奴時期。音樂學家烏蘭傑把漢文文獻記載的歷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牧歌譯文,與當下蒙古族民歌唱詞作比較後提出,以自然景色起興,抒情表意是自匈奴、鮮卑以來草原牧歌結構的典型形式,它的內容形式及其所表現的情境、意境,至今存活在蒙古族民歌當中。

bulb

烏蘭傑

烏蘭傑,本名扎木蘇,蒙古族,男,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蒙古學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1953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59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修民族音樂;1965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理論系,留校任教;1977年,調回內蒙古工作,歷任內蒙古音協秘書長、內蒙古民族劇團團長;1993年,調入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藝術研究所,現已退休。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在一些國外探險家及學者的遊記和著述裏,開始出現長調的唱詞和樂譜。1909年,一個叫蘭司鐵(G.J.Ramstedt)的芬蘭語言學家在大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錄製了30首蒙古族民歌,其中8首為長調,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長調錄音。國內,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布和賀希格、安波等人搜集的相關成果中已有長調收錄,只不過當時並不叫「長調」或「烏日汀道」,而是用「圖林道」等民間術語。根據研究,雖然長調這一歌種早已存在,但在蒙古族各部落、各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稱謂,而以「烏日汀道」或「長調」這一術語指稱這一特定歌種,是建國以後的事,也就是說,作為歌種,長調源遠流長,而「烏日汀道」或「長調」成為該歌種的通用稱謂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bulb

布和賀希格

布和賀希格,生於1902年,終於1943年,蒙古著名學者。他出身貴族家庭,清末內蒙古昭烏達盟奈曼旗人。1919年,布和賀希格在家讀完私塾後,又到土特默朝陽縣中學攻讀外國語。1922年,他考入北京法政大學,進一步攻讀英、俄、日等語。1926年畢業,便到北京蒙藏學校任教。同年,布和賀希格與呼和巴特爾等人一起創建「蒙文學會」,並任學會理事長,宗旨是發揚蒙古族傳統文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更新思想,啟迪民智,為繁榮發展蒙古族文化事業而努力。

長調所代表的草原音樂文化不是蒙古人獨創,它是中國歷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共同遺產,蒙古人是最終的繼承者、發揚者和守護者。這意義上,長調是歷代中國北方草原音樂文化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長調貫穿於蒙古族千年歷史當中,並與蒙古草原自然環境與草原民族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結合在一起,集中表達了牧民的思想與情感,是他們文化與心理最生動鮮活的表達形式。長調承載着蒙古族的歷史,反映着蒙古族社會生產的各方面,且與蒙古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心理、人生觀、世界觀、風俗習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是蒙古族草原音樂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種體裁,它表現出來的博大精神內涵,創造了蒙古族乃至國際上的巨大藝術形式和人類文化財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當中,長調民歌形成了體系完整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獨特的音樂風格,從而成為草原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標誌體裁。長調不僅是一種體裁,同時也是一個包括了讚歌、宴歌、婚禮歌、祭禮歌、牧歌、宴歌、思想曲、感恩歌、勸奶歌等諸多題材的龐大範疇,也對馬頭琴、潮爾道、古代敍事民歌以及宮廷音樂等產生深刻影響。

bulb

潮爾道

自成吉思汗時期以來,蒙古族流傳着一種用低聲部伴唱的演唱形式,被稱為「潮爾道」,後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一帶保存和流傳。

30017ph004
在大漠上奔馳的牧民
30017ph004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