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不同节庆习俗的不同玩具

1502ph022
清末刺绣荷包
1502ph022

玩具是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于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农事节日及日常生活中,成为男女老幼的陪伴物,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民俗的特性。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所以对农时的节气节令非常重视,它们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岁时节令民俗。在各种岁时民俗活动中,都少不了民间玩具的参与。

 

春节: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节日,各种民间玩具在过年前近一个月时间就开始销售。过年期间放鞭炮、点花灯、“闹五鬼”(一种驱鬼游戏);正月十五京城童子打太平鼓、跳百索。春节庙会是民间玩具最为集中的热卖之地。在北京传统庙会上,常见的传统玩具有近百种,如风车、花灯、空竹、陀螺、削木玩具、风筝、泥塑、纸花、益智玩具等。

 

二月二:“击壤”(打柭柭),河南人祖庙会卖“泥泥狗”各类泥玩具。

 

立春:民间有春鸡(多为布制和泥哨)、春牛(捏泥玩具)。

 

清明:放风筝。

 

寒食节(原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后来,民间将它与扫墓祭祀的清明节合二为一。):北方有面塑“寒燕”。

 

端午节(五月初五):各种香包。

 

七夕:七月七“乞巧节”,宋代都城卖“摩合罗”(用来供奉的小偶人)等泥玩具。

 

七月十五:北方黄河流域普遍有送“面羊”(以面粉捏出羊的形状)习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民间使用月饼模和巧果模制作月饼和点心。北京和南京有泥塑“兔儿爷”和“兔子王”等玩具。

1502ph023
陕西地区在端午节的挂件及肚兜
1502ph023
1502ph024
北京骑虎兔儿爷(左);山东济南兔子王泥塑(右)
1502ph024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都经历了人生礼仪,甚至当人还未出生时,妇女们就开始“乞子”活动。从出生到满月、周岁,再到成人、恋爱和结婚、祝寿、葬礼,玩具艺术都伴随着这一系列人生礼仪。

 

乞子活动:希望生子的妇女到当地的娘娘庙等神庙烧香祭拜,并买回象征子嗣的“大阿哥”或“泥泥狗”一类的泥玩具。

 

生子和满月:这是人生重要的开始阶段,当孩子出生时,亲友们都送来贺礼,祖母和姥姥更是忙碌,这些礼品中主要是孩子的日用品和玩具,如童衣、童鞋、布老虎、童枕等。

 

周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中国民间从南到北都有“抓周”习俗,让孩子自己任意抓取身边摆放的物品,其中不乏小儿玩具。

 

成长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玩的玩具很多,甚至用来镇宅拴魂的石狮子都成了孩子的玩具。羊拐、布娃娃、布口袋、翻花、连环玩具、陶模等都是孩子离不开的玩物。有的地方在孩子长到12岁时,举行成丁礼,以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结婚:新婚夫妇在结婚当天会收到大量礼品,心急的亲友会送来小孩用的物品和玩具,以表达对新人“早生贵子”的祝愿。其中布猴和布虎是最常见的,一对雌雄布猴的作用是男女婚配的暗示。其他如面塑(面花)等更是少不了的装饰。

1502ph025
《天女散花》,山西阳泉民间面塑
1502ph025

丧葬:早在史前时代的原始墓葬中,已有用玩具陪葬的习俗。后来演变为葬礼上,人们送来面塑(北方)和纸扎人,这是为“喜丧”之家准备的东西,山西至今仍有为寿终之人在棺材中放置纸泥制作的“寿星公、寿星母”偶人的习俗。如果某人是暴毙而亡,则要请戏班演皮影戏为其招魂。

1502ph026
东汉的陶狗、陶羊
1502ph026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7月2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