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004phn002_01
明代古籍《瑞世良英》,忠孝录,插图(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1004phn002_01

通过控制及奴化思想,达到控制臣民及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且惯用的手法。控制臣民思想,就是韩非所说的“禁其言”、“禁其心”,即扼杀人的精神活动,泯灭人的思想自由。思想钳制的方式各有不同,加强学术专制、垄断学术思想即为其一。排斥“异端”思想也是思想钳制的重要方法。统治者还制订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礼教思想来桎梏臣民,这对人性的摧残更大、更深。

 

加强学术专制、垄断学术思想是文化专制的重要体现。西汉以前,诸子百家思想仍具很大影响力。西汉统一后,汉武帝进一步统一学术思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根据《春秋》的大一统思想,建议将不属于《六经》和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这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符合汉武帝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于是他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在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儒家经典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学作为标准。从此,儒家学说从一般学说中超升出来,成为正统思想,奠定了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家独尊的局面,并且深深地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南宋秦桧当权时发起学禁,所禁学术有两类,一类是私史(野史)。宋人喜好作野史(笔记之类),宋室南渡之际,野史笔记记录徽宗禅位、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等重大事件,朝廷认为这些记录损害徽宗、钦宗、高宗及秦桧形象,因而禁止民间私作野史。另一类是程朱之学。南宋学禁是政治斗争的产物,由此可见政治对文化学术发展的钳制作用。

 

为了控制思想,古代统治者往往独尊一术,立为正统思想,凡是与正统思想相异的思想学说,统统被视为异端邪说而加以取缔。周朝已有制裁“异端邪说”的法规,《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设置“乡八刑”的刑法,其中有“造言之刑”,造言即“讹言惑众”。东汉初年,统治者提倡谶纬神学,施政决策都以谶纬为据。桓谭、王充等人著书立说批驳谶纬之学,与谶纬神学展开激烈论争。王充《论衡》锋芒直指谶纬神学,被当时统治者视为离经叛道的“异书”。宋代、明代均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而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惊世骇俗之论向理学提出挑战,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学说,著作被禁、书院被毁、弟子受迫害。类似事件历史上不绝于书。为了麻痹及愚弄子民思想,古代统治者每每将进步的思想及科学技术都视为异端邪说。禁邪说以正人心,使人们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由的学术思想,成为驯服的臣民。

bulb

谶纬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谶纬起于秦而大盛于东汉。王莽谋建新王朝,上下争言符命。刘秀起兵,亦以符命笼络人心。风气所至,甚者以通谶纬为内学,以通诸经为外学。民间起义,亦往往假借谶纬,号召群众,故自曹魏以来历代王朝加以禁制。

bulb

王充

王充(公元27—约97年),东汉会稽上虞人。字仲任,少孤,曾师事班彪。家贫无书,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辄能诵忆,遂通百家学说。先后任县、郡功曹、州从事和治中等职,后从事教学和著述。著有《论衡》85篇,今存(缺一篇);又《养性书》16篇,已佚。

明代,王阳明继承了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创立与程朱之学相异的“心学”,又称“良知之学”。这学说认为天地万物之理皆存于良知,“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每个人都具备良知。王学主要以讲学来传播,弟子遍布大江南北。王学流行后,被统治者视为“异端”邪说,明世宗下诏禁革王学,禁其著作、禁其讲学、毁其书院,其借口是禁邪说以正人心。王阳明的著名弟子李贽非常鄙视程朱理学、传统意识及世俗观念,他所著的《焚书》及《藏书》有许多被视为离经叛道、惊骇世俗之论。他驳斥道学家提倡的“存天理,去人欲”;痛恨“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假道学与伪君子;高度评价被卫道之士视为“诲盗”之书的《水浒传》;不顾世俗偏见,招收女弟子。李贽的言行被统治者视为荒谬不经、蛊惑人心,以“大坏风化”、“宣淫”等罪名迫害。李贽最终被捕,死于狱中,其著作也遭禁毁。王学之禁是明代学禁中最严重事件。实际上,王学只是有别于明代统治者所尊崇的正统儒术——程朱之学。但在统治者看来,王阳明及李贽的学说以及王学传播迅速,严重威胁明太祖以来对学术与人心的控制,所以视之为异端并严加压制。

bulb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年),宋代抚州金溪人,字子静。干道八年(1172年)进士,任敕令所删定官。官至知荆门军。后还乡居贵溪之象山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与朱熹会讲鹅湖,论多不合,朱重道问学,陆重尊德性;朱好注经,陆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朱主张“理在气先”,陆认为“心即是理”,只须切己自反,理即自然而明。自是理学分为朱、陆二家。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bulb

程朱之学

宋代程颢、程颐与朱熹提倡性理之学,以主敬存诚为本,成一学派。

1004ph008
创立心学的王阳明
1004ph008
1004ph009
鄙视程朱理学的李贽
1004ph009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来华,掀起另一次传教热潮。西方传教士除传教外,还带来西方比较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与清廷守旧势力发生冲突。在1659—1669年间,清政府内部围绕天文历法问题,爆发了一场持续10年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由杨光先指控汤若望编制历书写有“依西洋历法”字句引起,后杨光先又以利类思《天学传概》一书,控告汤若望等人“逆谋不轨”、“邪说惑众”,清初新旧历法之争终于酿成大狱。汤若望被免去钦天监正职务,由杨光先取代。李祖白等五名钦天监官员被斩首,散居各地的耶稣会士则被押往澳门。杨光先打倒汤若望、废弃《时宪历》后,由于他不懂历法,“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术”,只好恢复使用已过时的《大统历》及回回历法。康熙七年(1668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上书指责杨光先、吴明烜的历法不合天象,后经验证属实,朝廷遂彻底废除《大统历》,重新起用《时宪历》。这场天文历法之争反映出清政府对外来宗教和科学知识的态度,即为了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而排斥西方先进科技知识。

bulb

汤若望

汤若望(1592—1666年),德国人,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天启二年(1622年)入华,初在北京学习汉语,后到西安传教。崇祯三年(1630年),被召至北京,修订历法,编《崇祯历书》,并监铸大炮,传授用法。清顺治二年(1645年)任钦天监监正。康熙四年(1665年)以杨光先斥汤若望新法十谬,汤若望及所属各员俱罢黜治罪。著有《火攻洁要》、《远镜说》等书,并与徐光启等合译《西洋历法新书》。

bulb

钦天监

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叫钦天监,钦天监的长官叫钦天监正。

bulb

南怀仁

南怀仁(1623-1688年),比利时人,字勋卿,一字敦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来华,赴西安传教。次年因汤若望推荐,奉召至京任职钦天监。康熙三年(1664年)因汤若望案下狱。康熙七年(1668年),指出杨光先所订历书有误,康熙下旨核实,革杨光先钦天监职。南怀仁获授钦天监副,受命改制观象台仪器。康熙十二年(1673年)器成,擢钦天监正。康熙十五年(1676年),俄使尼果赖来京时,任中方拉丁文译员。累加至工部侍郎衔。后卒于京。译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全图》等。

1004ph010
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
1004ph010

礼教桎梏是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礼”文化非常发达,历代统治者都将“礼”作为重要统治手段。“礼”的根本是“分”和“别”,即分贵贱,别等级。“礼”在历代统治者推动下,由行为规范发展为思想藩篱,再发展为一套严密完备的统治理论。董仲舒改造原始孔孟儒学,提出“三纲五常”说,成为其后社会上重要的道德标准。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根据“阳尊阴卑”的道理,阴者必须绝对服从阳者。他进而提出“三纲”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纲的总绳。为纲,就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说:“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三纲五常”展示了一个严密的社会关系网,每个人都是这关系网的一部分。在这个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只是从属物,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其核心就是将人作为工具。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以“三纲五常”来维护等级制度,巩固专制统治。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国古代礼教的主要内容。《礼记》就提出“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何谓“天理”?“天理”就是“礼”,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求子民尊“礼”、崇“礼”,泯灭个人私欲,言行皆须符合“礼”的规范。宋明理学对这思想作了极致的发挥。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肯定专制集权的秩序,给人们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是对人性的桎梏。

bulb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流。阴阳说把阴阳看作两种互相消长的对立力量,用以说明事物变化的规律。五行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战国中期一些学者将其神秘化,产生“舍人事而任鬼神”的阴阳五行家,主要的代表人物为邹衍,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力量支配,提出五德终始说,宣扬历史循环论。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6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