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古代因何出现文化专制?

1004phn001_01
秦始皇统一天下铜像(图片提供:张庆民/FOTOE)
1004phn001_01

人类历史上,文化思想上的独裁与政治上的独裁密不可分,专制君主不但要统治臣民,更要进一步控制其思想。因此文化专制和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没有专制的集权制度,就不可能产生文化专制。文化专制是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领域的体现。中国古代也是如此,文化专制直接导源于专制政治。从秦始皇开始,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沿袭了二千多年,这种政体的根本就是统一、集中、专断。为确保君主的绝对权威,政权的绝对稳固,使皇位得以传之千秋万代,统治者不仅运用强力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措施,更实施严密的文化专制,以肃清所有反叛思想,并控制、欺骗、愚化臣民,打击及排挤各种不利于王朝统治的力量。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专制主义的内涵,这是文化专制的理论渊源。

 

君主为了保证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确保专制统治可以稳固与长存,不仅运用强而有力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手段,也实施严密的文化专制。排斥异端、专断官场、垄断学术、控制宗教、焚毁书籍及发动文字狱等方法,都是为了肃清可能影响政权稳定的思想学说,打击各种不利君主专制统治的组织力量。朝廷更借文化专制手段来控制、欺骗及愚化臣民,从思想意识上确立对君主权威的绝对臣服。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专制是出于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中国古代君主有独一无二的名分,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行政、司法、军政、经济等大权集于一身,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及绝对权力,国家机构皆为君主办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约他。君权至上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伊始,就召集群臣议定帝号,将三皇五帝的尊称合起来,号曰“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高政治统治者名称——皇帝之始。此外,为了突出君主的地位,还专门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曰“诏”,天子自称为“朕”。这些名分,将君主置于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bulb

三皇五帝

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汉武帝热衷借助神权来强化君权,他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来制造君权神授说。董仲舒将“天”解释为至高无上的神,皇帝则代表“天意”行使最高权力,听命于上天,行为受上天的监视和约束,不受人间力量制约,芸芸众生必须臣服于帝王。“君权神授”说神化了皇帝对百姓有更大的威慑力,历代君主莫不以这类理论为统治基础,采取各种严酷的文化专制手段来维护其至高至尊、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十分强烈。谁登上天子位,谁就可以控制百姓,占有土地及财富,拥有最高权力。皇亲国戚也得享富贵,权、利及势的关系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皇帝可以将土地大量赏赐给诸王公主,分封给同姓亲属。历朝皇帝皆渴望天下永属其后代子孙,基业世代相传。秦始皇就曾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在强烈的家天下观念下,统治者会运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法来巩固自己的基业。

1004ph003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铲除异姓诸王,将土地再分封同姓族人
1004ph003

先秦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除“老庄”之外,儒家、阴阳、墨、法、名、道德等诸家学说,几乎都是为“千世主”而作,其内涵是属于专制主义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主被神圣化,掌握必然之理,在天地人间、万事万物中处于枢纽和指挥地位。臣民生来就受君主统治,应当绝对忠于君主,服从君主。他们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按统治者的意志办事。这些理论学说旨在肯定和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为统治者服务。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位,但忽视了人和人性,有别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所提倡自由与人性的解放,而是注重统治者如何统治、桎梏、束缚人。这些思想学说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提供理论基础,打着维护传统文化的幌子,取其专制主义内涵,垄断学术,禁锢思想,使王朝能传之千秋万世。

1004ph001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
1004ph001
1004ph002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
1004ph002

中国古代文化可说是专制主义的附庸,从历代统治者奉行的文化政策,到开科取士,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都充分说明这一点。君主专制政体高度集权,皇帝拥有独断专行的权力,不受任何机构或法律制约。这种专制统治不单以强大军力作后盾,并倚仗推行文化专制来臣服子民。

 

虽然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尊臣卑的等级制却非常普遍且森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等级区分非常分明。在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下,君主处于塔尖,高高在上,以下等级则按照与天子的血缘姻戚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在政权创建和维护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及官职高低的原则排列。古代关于“礼”的理论就是等级制度的基础。“礼”本质就是讲“分”、“别”、“贵贱”,其基本精神就是等级制。“尊卑贵贱,各有差等”,各有其位,各有其守,不可越雷池一步。从政治特权到田地产业,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尽管王朝兴替,但这一原则却始终不变。这种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不单代表权力的分等,更意味低下阶层者须依附在上位者,低下阶层者丧失人身自由与独立人格,失去精神与思想自主,个人智慧和才干都无从发挥。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特殊地位,乃以制度、思想及文化等政策方面加以配合,而实行文化专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维护政治及经济的特权。

 

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下,强调对人的桎梏和束缚。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包含许多教化民众俯首服从君主统治的教义,奴化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旨在教育黎民百姓认同不平等的等级观念,不能反抗及有任何异议。“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同样是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重要理论,也是奴化思想的具体表述。在这种奴化思想束缚制约下,臣民行要合于礼,思要合于道,安于本分,循规蹈矩,甘愿做奴隶,不要自立,不要自由,以致泯灭个性,心甘情愿地被驱使奴役,要“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无动”。孔子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民不可知的是当权者实施统治背后深藏不露的动机,所可知的是遵守法令训谕,以及这些法令训谕是如何顺天应人、天经地义。这种观点对统治者而言,无疑是教育民众的金科玉律。此外,某些宗教宣扬奴化思想,教导信众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脱,自我麻醉,让子民安于现状,向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妥协。这些奴化思想为古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民众培养独立自主意识及社会民主的发展,都产生消极作用。

1004ph004
《京官常朝图》,显示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1004ph004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6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