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因何出現文化專制?

1004phn001_01
秦始皇統一天下銅像(圖片提供:張慶民/FOTOE)
1004phn001_01

人類歷史上,文化思想上的獨裁與政治上的獨裁密不可分,專制君主不但要統治臣民,更要進一步控制其思想。因此文化專制和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是一脈相承的,沒有專制的集權制度,就不可能產生文化專制。文化專制是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在思想領域的體現。中國古代也是如此,文化專制直接導源於專制政治。從秦始皇開始,君主專制政體在中國沿襲了二千多年,這種政體的根本就是統一、集中、專斷。為確保君主的絕對權威,政權的絕對穩固,使皇位得以傳之千秋萬代,統治者不僅運用強力的政治、軍事及經濟措施,更實施嚴密的文化專制,以肅清所有反叛思想,並控制、欺騙、愚化臣民,打擊及排擠各種不利於王朝統治的力量。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包含了專制主義的內涵,這是文化專制的理論淵源。

 

君主為了保證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威,確保專制統治可以穩固與長存,不僅運用強而有力的政治、軍事及經濟手段,也實施嚴密的文化專制。排斥異端、專斷官場、壟斷學術、控制宗教、焚毁書籍及發動文字獄等方法,都是為了肅清可能影響政權穩定的思想學說,打擊各種不利君主專制統治的組織力量。朝廷更藉文化專制手段來控制、欺騙及愚化臣民,從思想意識上確立對君主權威的絕對臣服。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化專制是出於君主專制政體的需要。中國古代君主有獨一無二的名分,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行政、司法、軍政、經濟等大權集於一身,在全國範圍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及絕對權力,國家機構皆為君主辦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制約他。君權至上的思想在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伊始,就召集群臣議定帝號,將三皇五帝的尊稱合起來,號曰「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高政治統治者名稱——皇帝之始。此外,為了突出君主的地位,還專門規定皇帝的命為「制」,令曰「詔」,天子自稱為「朕」。這些名分,將君主置於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

bulb

三皇五帝

古代傳說中的帝王,說法不一,通常稱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為三皇,或者稱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漢武帝熱衷借助神權來強化君權,他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論來製造君權神授說。董仲舒將「天」解釋為至高無上的神,皇帝則代表「天意」行使最高權力,聽命於上天,行為受上天的監視和約束,不受人間力量制約,芸芸眾生必須臣服於帝王。「君權神授」說神化了皇帝對百姓有更大的威懾力,歷代君主莫不以這類理論為統治基礎,採取各種嚴酷的文化專制手段來維護其至高至尊、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中國古代,家天下的觀念十分強烈。誰登上天子位,誰就可以控制百姓,佔有土地及財富,擁有最高權力。皇親國戚也得享富貴,權、利及勢的關係於此體現得淋漓盡致。皇帝可以將土地大量賞賜給諸王公主,分封給同姓親屬。歷朝皇帝皆渴望天下永屬其後代子孫,基業世代相傳。秦始皇就曾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在強烈的家天下觀念下,統治者會運用政治、軍事、文化等方法來鞏固自己的基業。

1004ph003
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剷除異姓諸王,將土地再分封同姓族人
1004ph003

先秦諸子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除「老莊」之外,儒家、陰陽、墨、法、名、道德等諸家學說,幾乎都是為「千世主」而作,其內涵是屬於專制主義的。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主被神聖化,掌握必然之理,在天地人間、萬事萬物中處於樞紐和指揮地位。臣民生來就受君主統治,應當絕對忠於君主,服從君主。他們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志辦事。這些理論學說旨在肯定和維護君主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為統治者服務。儘管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為本位,但忽視了人和人性,有別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所提倡自由與人性的解放,而是注重統治者如何統治、桎梏、束縛人。這些思想學說為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提供理論基礎,打着維護傳統文化的幌子,取其專制主義內涵,壟斷學術,禁錮思想,使王朝能傳之千秋萬世。

1004ph001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
1004ph001
1004ph002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
1004ph002

中國古代文化可說是專制主義的附庸,從歷代統治者奉行的文化政策,到開科取士,以及傳統文化的內涵,都充分說明這一點。君主專制政體高度集權,皇帝擁有獨斷專行的權力,不受任何機構或法律制約。這種專制統治不單以強大軍力作後盾,並倚仗推行文化專制來臣服子民。

 

雖然戰國時期孟子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然而在中國古代社會,君尊臣卑的等級制卻非常普遍且森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等級區分非常分明。在這種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下,君主處於塔尖,高高在上,以下等級則按照與天子的血緣姻戚關係的親疏遠近,以及在政權創建和維護過程中所作的貢獻,及官職高低的原則排列。古代關於「禮」的理論就是等級制度的基礎。「禮」本質就是講「分」、「別」、「貴賤」,其基本精神就是等級制。「尊卑貴賤,各有差等」,各有其位,各有其守,不可越雷池一步。從政治特權到田地產業,從婚喪嫁娶到衣食住行,皆體現君尊臣卑的等級觀念。儘管王朝興替,但這一原則卻始終不變。這種上下、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不單代表權力的分等,更意味低下階層者須依附在上位者,低下階層者喪失人身自由與獨立人格,失去精神與思想自主,個人智慧和才幹都無從發揮。統治階層為了鞏固自身特殊地位,乃以制度、思想及文化等政策方面加以配合,而實行文化專制,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維護政治及經濟的特權。

 

在君主專制的制度下,強調對人的桎梏和束縛。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包含許多教化民眾俯首服從君主統治的教義,奴化思想可謂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旨在教育黎民百姓認同不平等的等級觀念,不能反抗及有任何異議。「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同樣是維護專制統治秩序的重要理論,也是奴化思想的具體表述。在這種奴化思想束縛制約下,臣民行要合於禮,思要合於道,安於本分,循規蹈矩,甘願做奴隸,不要自立,不要自由,以致泯滅個性,心甘情願地被驅使奴役,要「非禮無視,非禮無聽,非禮無言,非禮無動」。孔子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民不可知的是當權者實施統治背後深藏不露的動機,所可知的是遵守法令訓諭,以及這些法令訓諭是如何順天應人、天經地義。這種觀點對統治者而言,無疑是教育民眾的金科玉律。此外,某些宗教宣揚奴化思想,教導信眾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脫,自我麻醉,讓子民安於現狀,向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妥協。這些奴化思想為古代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提供了理論基礎,對中國古代民眾培養獨立自主意識及社會民主的發展,都產生消極作用。

1004ph004
《京官常朝圖》,顯示出皇帝的獨尊地位
1004ph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6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