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大昭寺因何受藏民重视?

1209ph038
金碧辉煌的大昭寺
1209ph038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的中心,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约于公元647年初建,是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期。后经十三至十九世纪不断扩建,逐渐形成完整的寺院建筑群。有关这座寺院的建立,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拉萨河谷平原是一片沼泽,赞普松赞干布的妃子赤尊公主打算在这里修建佛寺,供奉她从家乡带来的释迦牟尼像,于是选好地点开始修建。不料白天盖好,晚上就被鬼神全部拆毁。赤尊请求文成公主帮忙堪舆占卜,文成公主说吐蕃地形如同一个仰卧的魔女,拉萨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是魔女的心血,要建成佛寺,必须用一千只白山羊从果噶拉山驮运土石,把卧塘湖填满才能消除恶兆。赤尊便按照文成公主的建议修筑大昭寺。寺院建成后,松赞干布命令石匠雕刻一只白山羊,以纪念山羊的贡献,并供奉于大殿西南角,寺名于是也称为“羊土神变殿”(Ra-Sa-Vphrul-Snang),拉萨的古名“逻些”就是由藏文Ra-Sa(羊土)而来。此后,大昭寺的藏语名称便改为“祖拉康”(Gtsug-Lag-Khang),意为经堂。因殿内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觉沃像(释迦牟尼金铜像),藏民又称大昭寺为“觉康”(Jo-Khang),意为供奉释迦牟尼佛的殿堂。“大昭寺”是汉语称呼,“昭”来自蒙语,解作寺庙。公元822年,唐朝廷与吐蕃在拉萨会盟,公元823年在大昭寺门前立“唐蕃会盟碑” 。公元838年朗达玛赞普灭佛,封闭了所有佛堂,大昭寺沦为屠宰场,其后西藏地区出现割据分裂局面,自遭受灭法后,佛教的势力逐渐恢复。

bulb

“唐蕃会盟碑”

公元822年,唐朝廷与吐蕃在逻娑(即古时的拉萨)结盟,公元823年在大昭寺前立“唐蕃会盟碑”,碑文内容回顾了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缔结舅甥的事迹,表示汉蕃双方社稷如一,互为友好。碑背面刻藏文78行,叙述唐蕃舅甥二主结约会盟始末,是很重要的唐朝和吐蕃关系的史料,碑文中的彝泰年号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吐蕃年号,同时也反映了大昭寺在当时的重要性。

1209ph039
唐蕃会盟碑
1209ph039
1209ph042
大昭寺的寺院形制模仿古印度那烂陀寺(超岩寺)而建
1209ph042

大昭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寺院形制模仿古印度那烂陀寺(超岩寺)而建,共4层,分为南北两院。北院以正方形“觉康”主殿为中心,东、西、南均有入口。正门向西,为五开间二层建筑。底层为门廊,有四大天王壁画和塑像,二层为三界殿。班禅、摄政王公署分列寺门两侧。寺门前有据说是文成公主亲手种植的“公主柳”,柳树北侧是称为亚洲第一碑的“唐蕃会盟碑”,东侧是清乾隆年间所立“劝人种痘碑”。寺院正门是方形千佛廊院,院子周围环立廊柱,此处是举行传昭仪式的主要场所。东侧为觉康主殿,殿外东、南、北侧分置佛堂和转经暗廊,朝佛者必须以顺时针方向,沿转经暗廊进入主殿,这种暗廊藏语称“廊阔”,即内转经道,来自印度古代佛寺的形制,也是藏传佛教转经仪式的最初形式。主殿建筑呈正方形(44.2米 X 44.2米),廊殿之间的柱子、梁架的处理手法和门楣上檐木刻半瓦当的形象,都反映了汉地早期建筑的痕迹。东侧底层中央为释迦殿,中央佛龛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拉萨的释迦金铜像。在大殿初檐及重檐之间,排列着108雄狮伏兽和人面狮身木雕,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罕见的承檐装饰,属于印度风格的早期寺院装饰。南院主要为传昭仪式服务的办公机构、灶房和仓库等。

bulb

转经道

“转经道”是指绕行大昭寺的环形道路,表示朝拜大昭寺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在藏传佛教中,朝佛者须要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进入主殿后仍要按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圈,出南门离开寺院,这条回廊道称为“内转经道”。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除了“内转经道”外,“中转经道”和“外转经道”,前者为围绕大昭寺,即所谓“八廓”,也就是现今已成为热闹的商业街──八廓街;后者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和小昭寺,称为“外圈”,即“林廓”,绕行拉萨市旧城一周已等同绕拉萨城大半,叫做“大转”。

1209ph041
虔诚的藏民
1209ph041

大昭寺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以唐代(公元618—907年)木刻浮雕最为著名。大昭寺释迦殿的木构件,门楣雕刻了精美的纹饰和人物,如佛传故事、供养天人等。廊柱为金刚撅状,柱面为莲花浮雕,托木两端为飞天、花草及人面卧狮的浮雕。这些精美的木雕是七世纪寺院初建时的作品,在后期的西藏佛寺建筑中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次,大昭寺觉康佛殿二层东段的壁画《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等壁画是七至九世纪前后绘制,为典型的卫藏波罗风格,画中人物多为高发髻、三叶佛冠,与敦煌吐蕃菩萨造像风格极为相似。后期壁画《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固始汗与第斯桑杰嘉措》与《欢庆图》等色彩艳丽,用线纯熟,已开始应用晕染,具有民间艺术的风格。

bulb

波罗风格

波罗艺术风格是指印度波罗王朝时期(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末期)的艺术风格。人物面部造形主要特征是:侧面脸型呈斜方形,下巴突出宽大,下唇厚且外凸;正面脸形上宽下窄,呈方形。

1209ph043
大昭寺内的唐卡
1209ph043

大昭寺的造像以文成公主从中原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铜像最为著名,为纪念运送佛像到拉萨的四力士造像彩塑,虽经后代多次重修,仍然保留了早期人物的特征。松赞干布殿赞普和王妃的造像,与布达拉宫法王洞的造像相比,显得更为世俗化,其风格突破之处,是艺术家将当时已有造像定规的文成公主彩塑,塑造成一位平凡亲切的藏族妇女,着力表现公主作为普通妇女的特征而没有强化其神性。人物头戴缀有鲜花的布质软冠,弯细的眉毛扬起,眼神充满期盼和母性的慈爱。右手捧带托茶碗,左手作敬茶手势,与诚恳的眼神互相呼应。

1209ph044
大昭寺的屋顶浮雕
1209ph044

虽然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中外闻名,但在藏族心目中,大昭寺更具份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个藏区之中,供奉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时期的释迦牟尼金铜佛像被认为是最为灵验。来自雪域各地的朝圣者,每多不惜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拉萨,就是要在这尊佛像面前还愿。作为游客,参观红山上的布达拉宫,犹如游览一个孤立的博物馆,但欣赏大昭寺却可以一窥西藏人民的各种面貌,游客也仿如成为当地居民的一员,真实而立体地感受藏族文化。

1209ph037
大昭寺
1209ph037

大昭寺对拉萨的城镇布局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有了大昭寺才有拉萨城,拉萨城镇的民居是以大昭寺为中心分布。由大昭寺的暗廊转经道逐渐形成拉萨城著名的内、中、外三条转经道,特别是中转经道八廓街是拉萨著名的商业街。街道两侧布满商摊店铺,匍匐叩进的虔诚信徒手肘和膝盖的鲜血沾到街道的石板上,寺院广场也聚集了头戴红丝头饰、身佩藏刀的魁梧彪悍的康巴汉子,他们大多从事内地、拉萨和尼泊尔之间的货物贩运。国内外的游客都可在大昭寺和八廓街感受西藏这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1209ph040
著名的八廓街
1209ph040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5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