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古代已有生态保护法?

0307ph018
古代也有保护林木的法令
0307ph018

从秦汉开始,由于中国人口的逐年增长和统治者的贪得无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历代王朝和民间乡里都依据儒、道的生态伦理思想,颁布有关生态环保的法令,制定有关保护自然的各种乡约、戒律。《秦律》规定:春二月不准入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野草作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猎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鸟兽的陷阱和网罟,七月开始解除禁令。汉宣帝于公元前63年夏,“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南北朝时期,宋明帝于公元467年明令禁止非时(不按季节)捕鸟;北齐后主于公元569年明令禁止用网捕猎鹰、鹞和观赏鸟类。唐高祖于公元618年下令禁献奇禽异兽。唐代《杂律》规定:“非时烧四野者笞五十,至山林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辽代道宗于1056年颁布命令,禁止在鸟兽繁殖季节于郊野纵火。道教在各种戒律中规定:“不得惊吓鸟兽”,“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等,以尊重生命、保护水土资源。

0307ph020
道教圣地华山的雪景
0307ph020

中国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胜地,道徒十分重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如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在道士李玄静保护动植物精神的感召下,唐玄宗下诏明令:“茅山神秀,华阳洞天,法教之所源,群仙之所宅,固望秩之礼,虽有典常,而崇敬之心,宜增精洁。自今以后,茅山中令断采捕及渔猎。”至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朝廷再次应道士孙智清等所请,又下“大和禁山敕牒”,严令“茅山界内,并不得令百姓弋猎采伐,及焚烧山林。”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颁布“敕禁山”令:“于茅山四面立定界址,严行指挥,断绝诸色人并本山宫观祠宇主首以下,自今后不得辄有樵采斫伐,及放野火焚爇。常令地方巡检官吏、耆老壮丁,觉察检校。如有违犯,押送所属州县,勘断讫。”正因为历代茅山道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才使今天茅山的植物资源闻名遐迩。不但有各种特有的神芝奇草,如龙仙芝、参成芝、燕胎芝、夜光草、何首乌等,还有许多名木异卉,如三百多年的糙叶树、五百年的枸骨树,以及相传是陶弘景手植的金边玉兰等,使茅山成为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

 

近年来,各地道教宫观在“保护好名山宫观,植树护林”思想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挥道教的爱惜生命、注重环保的优良传统,为保护植物资源作出重要贡献。正因为许多道教名山高度重视道观的植物资源和名胜古迹,许多千年以上珍稀古树,如青城山张道陵天师所植银杏,王屋山、崂山的千年古柏等,都得以保护。道教圣地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河南王屋山、嵩山,山西恒山,山东泰山等宫观,处处古木参天,绿荫蔽日,鸟语花香,峰峦迭翠,成为清静幽雅、天人合谐的人间仙境。

0307ph019
山间云海
0307ph019

从汉代以来,许多中国人以拯救动物生命为己任,一生致力于维护生态、保护动物,成为热爱生命、珍惜动物的代表人物。三国时,有一位精于医术的人名叫董奉,他隐居庐山后,为人治病不取报酬。但是他有一个要求,经他治好的重病患者,要栽五株杏树,病轻的,则栽一株。许多年后,他治好了成千上万的病人,种下的杏树达到了十万多株,郁然成林。他还在杏林中设立仓库,有人想买杏时,可将縠物放在仓中,然后去取相同价值的杏子。他每年把卖杏换来的粮食,全部用来赈救贫困的人和旅费不够的游客。后世每以“杏林春暖”称誉他的崇高人品。唐代道士李元基精通道术,以符水丹药救人无数,并且仁及禽兽。每遇动物有急有难,他务必拯救,“探虎骨,针鹊影,活鱼鳖”,救活无数动物。孙思邈是一位医学家,也是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常以仁慈济物。他有一次偶见路旁牧牛童子捉来一条小蛇,小蛇已受伤出血。孙思邈根据《道德经》里“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思想,求牧童“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裹,放于草内。”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