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307ph018
古代也有保護林木的法令
0307ph018

從秦漢開始,由於中國人口的逐年增長和統治者的貪得無厭,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所以,歷代王朝和民間鄉里都依據儒、道的生態倫理思想,頒布有關生態環保的法令,制定有關保護自然的各種鄉約、戒律。《秦律》規定:春二月不准入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燒野草作肥料,不准採集剛發芽的植物或獵取幼獸、鳥卵和幼鳥,不准毒殺魚鱉,不准設置捕鳥獸的陷阱和網罟,七月開始解除禁令。漢宣帝於公元前63年夏,「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南北朝時期,宋明帝於公元467年明令禁止非時(不按季節)捕鳥;北齊後主於公元569年明令禁止用網捕獵鷹、鷂和觀賞鳥類。唐高祖於公元618年下令禁獻奇禽異獸。唐代《雜律》規定:「非時燒四野者笞五十,至山林失火者徒二年,延燒林木者流二千里。」遼代道宗於1056年頒布命令,禁止在鳥獸繁殖季節於郊野縱火。道教在各種戒律中規定:「不得驚嚇鳥獸」,「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等,以尊重生命、保護水土資源。

0307ph020
道教聖地華山的雪景
0307ph020

中國道教宮觀多建於名山勝地,道徒十分重視其生態環境的保護。如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在道士李玄靜保護動植物精神的感召下,唐玄宗下詔明令:「茅山神秀,華陽洞天,法教之所源,群仙之所宅,固望秩之禮,雖有典常,而崇敬之心宜增精潔。自今以後茅山中令斷採捕及漁獵。」至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朝廷再次應道士孫智清等所請,又下「大和禁山敕牒」,嚴令「茅山界內並不得令百姓弋獵採伐,及焚燒山林。」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頒布「敕禁山」令:「於茅山四面立定界址,嚴行指揮,斷絕諸色並本山宮觀祠宇主首以下,自今後不得輒有樵採斫伐,及放野火焚爇。常令地方巡檢官吏、耆老壯丁,覺察檢校。如有違犯,押送所屬州縣,勘斷訖。」正因為歷代茅山道士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才使今天茅山的植物資源聞名遐邇。不但有各種特有的神芝奇草,如龍仙芝、參成芝、燕胎芝、夜光草、何首烏等,還有許多名木異卉,如三百多年的糙葉樹、五百年的枸骨樹,以及相傳是陶弘景手植的金邊玉蘭等,使茅山成為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

 

近年來,各地道教宮觀在「保護好名山宮觀,植樹護林」思想的指導下,繼承和發揮道教的愛惜生命、注重環保的優良傳統,為保護植物資源作出重要貢獻。正因為許多道教名山高度重視道觀的植物資源和名勝古蹟,許多千年以上珍稀古樹,如青城山張道陵天師所植銀杏,王屋山、嶗山的千年古柏等,都得以保護。道教聖地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如河南王屋山、嵩山,山西恒山,山東泰山等宮觀,處處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鳥語花香,峰巒迭翠,成為清靜幽雅、天人合諧的人間仙境。

0307ph019
山間雲海
0307ph019

從漢代以來,許多中國人以拯救動物生命為己任,一生致力於維護生態、保護動物,成為熱愛生命、珍惜動物的代表人物。三國時,有一位精於醫術的人名叫董奉,他隱居廬山後,為人治病不取報酬。但是他有一個要求,經他治好的重病患者,要栽五株杏樹,病輕的,則栽一株。許多年後,他治好了成千上萬的病人,種下的杏樹達到了十萬多株,鬱然成林。他還在杏林中設立倉庫,有人想買杏時,可將縠物放在倉中,然後去取相同價值的杏子。他每年把賣杏換來的糧食,全部用來賑救貧困的人和旅費不夠的遊客。後世每以「杏林春暖」稱譽他的崇高人品。唐代道士李元基精通道術,以符水丹藥救人無數,並且仁及禽獸。每遇動物有急有難,他務必拯救,「探虎骨,針鵲影,活魚鱉」,救活無數動物。孫思邈是一位醫學家,也是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常以仁慈濟物。他有一次偶見路旁牧牛童子捉來一條小蛇,小蛇已受傷出血。孫思邈根據《道德經》裏「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思想,求牧童「脫衣贖而救之,以藥封裹,放於草內。」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11-0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