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101ph029
1101ph029

中国的学校产生之始,就是为统治阶层培养治国的人才。夏、商、周三代又是以世袭制的贵族政治为主,因而学生多是贵族官员子弟,称为国子”。民间子弟几乎不可能进入统治阶层,也就没有必要接受学校教育,只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相应的教育而已。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必然只能由官方举办,各类教师也都具有官员身份,官师合一,这就是“学在官府”,它奠定了中国由政府主导办学的教育传统。

 

谁最早办私学已无法考证,但是孔子无疑是早期最卓越的私学创办者。到了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家学派都要通过办学来扩大影响力,于是私学高度繁盛。私学的兴起结束了学在官府的垄断,使教育扩大到民间,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育观念方面都有风格各异的创新,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古代的普通教育是儒学教育,但也有各类专门学校出现,如医学、数学、天文学 、法律学、文艺学、军事学等。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无力控制天下,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内部也斗争激烈。旧的统治秩序、等级制度和思想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官学原有的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价值。加上各国统治者忙于争斗,无心顾及教育,于是官学普遍衰废。在激烈竞争的局势下,统治者需要放手任用贤才,就要破除旧的贵族门第限制,这就给民间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春秋时期的百里奚,由奴隶变成秦国高官;战国时期的苏秦,由穷困潦倒到身佩六国相印。当然,他们必须学有所长才能被重用,因而使民间人士具有学习的积极性,私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兴起。

 

自汉代建立了以官学和学而优则仕为主导的学校体制后,历代王朝都兴办官学,即使是占据一方的地方割据政权,还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不例外。有的朝代建立时虽然推翻了前朝的政权,但仍继承了前朝的学校,官学并未中断,明朝取代元朝、清朝取代明朝时都是如此。宋代以后朝廷着力在各地设学,到明清时,地方各级行政单位普遍立学,甚至在边远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建起了官学,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学校布局。

 

私学则是民间经常性的教学场所,即使是在战乱和改朝换代之际也不曾绝迹,在培养人才,尤其是儿童启蒙教育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后来又出现了民间办学官方支持的书院,是以藏书为基础,将学术研究和教学传授结合在一起的机构。

 

古代官学在教官编制、学校设施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制。教师是具有品级的官员,例如汉代太学的博士与中等县的县令级别相当,此后历代略有改动,清代国子监博士是从七品,仍是知县级别。地方官学自宋代以后才有专职教官,只有最低的官品甚至不入流。清代有所提升,府学教授为正七品,州学学正、县学教谕为正八品,各学副教官称为训导,为从八品。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5月0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