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最早的学校源起何处?

1101ph005
孔子讲学图
1101ph005

传说中上古时期,仓颉创造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积累的经验、技能、思想、资讯有了长期、稳定可靠的保存方法,传播的范围更广,时效更长,更加准确规范。教育的方式也从口授、观察和形体动作摹仿,上升到以阅读、书写为主,这正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经验技能的教育活动,但都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进行。而学校的出现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文明发展,例如有能够脱离生产的教师和学生,以及适于集中教学的内容。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只需一部分人从事生产,就可以确保养活更多的人,例如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老人。古文献记载,氏族养老的场所称为“庠”、“序”,一般位于“米廪”,即粮仓附近。不过老人可不是光吃闲饭的,他们有教导后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职责。“庠”、“序”后来成为古代地方学校的代称,可见中国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养老”。除此之外,氏族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从事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教育就成为培养所需人才的途径。国家形成以后,贵族、官员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成均,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的礼仪活动。氏族部落成员间已开始有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发现的原始氏族公社后期遗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点像现在的广场,显然是氏族部落成员集会的地方。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誓师等,都在这里举行集会,可见其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国家产生之后,“成均之教”就成为社会教育的总称,成均也成为天子之学的中心场所。

 

中国的学校产生之始,就是为统治阶层培养治国的人才。夏、商、周三代又是以世袭制的贵族政治为主,因而学生多是贵族官员子弟,称为“国子”。民间子弟几乎不可能进入统治阶层,也就没有必要接受学校教育,只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相应的教育而已。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必然只能由官方举办,各类教师也具有官员身份,官师合一,这就是“学在官府”,它奠定了中国由政府主导办学的教育传统。西周时天子和各诸侯国君举办的学校叫国学,地方政府举办的学校叫乡学。从层次上又分为大学和小学:小学设立在宫廷“南之左”,是为了方便小孩子就近入学;“大学在郊”,则是给学生创造清静优雅的环境,使他们避免干扰,专心治学。中国三千年前的教育当局就能有如此科学的建校思路,真是难能可贵!

1101ph001
西周学制系统图
1101ph001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无力控制天下,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内部也斗争激烈。旧的统治秩序、等级制度和思想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官学原有的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价值。加上各国统治者忙于争斗,无心顾及教育,于是官学普遍衰废。在激烈竞争的局势下,统治者需要放手任用贤才,就要破除旧的贵族门第限制,这就给民间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春秋时期的百里奚,由奴隶变成秦国高官;战国时期的苏秦,由穷困潦倒到身佩六国相印。当然,他们必须学有所长才能被重用,因而使民间人士积极学习,私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兴起。谁最早办私学,已无法考证,但是孔子无疑是早期最卓越的私学创办者。到了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家学派都要通过办学来扩大影响力,于是私学高度繁盛。私学的兴起结束了学在官府的垄断,使教育扩大到民间,形成了一批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育观念方面都有风格各异的创新,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bulb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享有盛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流亡鲁国的宋国贵族后裔,家境贫寒,自幼刻苦学习,博学多才。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招收弟子,执教四十余年。史书记载他有弟子三千,成为贤才的有72人。孔子尽毕生之力编纂修订“六经”——《诗》(即《诗经》)、《书》(即《尚书》)、《礼》(即《仪礼》)、《乐》(即《乐经》)、《易》(即《易经》)和《春秋》,成为古代学生的主要教科书。孔子“有教无类”,弟子来自各地,来自各种家庭出身。孔子有高尚的人格风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弟子了解透彻,能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主张以德为先,作为治学的第一义,着力培养仁人君子。教学推崇启发,提倡学与思并重,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产生新知新见。孔门之教在古代被视为最佳的教学典范,影响深远。

1101ph002
古书中的孔庙图
1101ph002
1101ph004
孔子修诗书
1101ph004

战国时,齐国在国都临淄的稷门之下建立了学府园区,前后历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建学宫的主要目的是“养士”,即接纳各方有专长的学者士人,由国家出资供养,让他们发挥智囊作用。收容的士人一般不担任具体官职,但有义务接受咨询和参与国事讨论,这种身份有利于畅所欲言。学者平时主要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有随从弟子门生,开展教学活动。战国时各家名流,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宋钘、尹文、环渊、慎到,阴阳家的邹衍,以及名士淳于髡、鲁仲连等,都曾在稷下学宫治学。可见,稷下学宫虽由官方主持,但又是各家私学的集汇之处,这是很有特色的办学形式。各家学派集中于此,促进学术交流,有利于百家争鸣,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学习、兼采各家所长的机会。

1101ph003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遗址
1101ph003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5月0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