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中國最早的學校源起何處?

1101ph005
孔子講學圖
1101ph005

傳說中上古時期,倉頡創造漢字。文字的發明,使人類積累的經驗、技能、思想、資訊有了長期、穩定可靠的保存方法,傳播的範圍更廣,時效更長,更加準確規範。教育的方式也從口授、觀察和形體動作摹仿,上升到以閱讀、書寫為主,這正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傳授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經驗技能的教育活動,但都是在勞動生產過程中進行。而學校的出現則需要一定程度的文明發展,例如有能夠脫離生產的教師和學生,以及適於集中教學的內容。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物質生產能力提高,只需一部分人從事生產,就可以確保養活更多的人,例如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能的老人。古文獻記載,氏族養老的場所稱為「庠」、「序」,一般位於「米廩」,即糧倉附近。不過老人可不是光吃閒飯的,他們有教導後代、傳授生產經驗和社會行為規範的職責。「庠」、「序」後來成為古代地方學校的代稱,可見中國學校教育最初產生於「養老」。除此之外,氏族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從事各種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人員,教育就成為培養所需人才的途徑。國家形成以後,貴族、官員的培養成為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

 

成均,相傳為遠古堯舜時的學校。原始氏族公社後期,氏族的規模逐漸擴大,並組成部落聯盟。社會生活也趨向複雜化,除家庭生活、生產勞動和與外敵作戰的軍事行動外,還有各種祭祀、慶典等集體的禮儀活動。氏族部落成員間已開始有等級地位的區分,產生了各種社會行為規範的要求。為了保持和強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對公眾的教育和宣傳是必不可少的。考古發現的原始氏族公社後期遺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點像現在的廣場,顯然是氏族部落成員集會的地方。遇上舉行各種典禮儀式,召開會議,宣講告示、規定、要求,以及採取某項行動前的動員、誓師等,都在這裏舉行集會,可見其具有顯著的教育作用。國家產生之後,「成均之教」就成為社會教育的總稱,成均也成為天子之學的中心場所。

 

中國的學校產生之始,就是為統治階層培養治國的人才。夏、商、周三代又是以世襲制的貴族政治為主,因而學生多是貴族官員子弟,稱為「國子」。民間子弟幾乎不可能進入統治階層,也就沒有必要接受學校教育,只是在生產和生活中獲得相應的教育而已。在這種形勢下,學校必然只能由官方舉辦,各類教師也具有官員身份,官師合一,這就是「學在官府」,它奠定了中國由政府主導辦學的教育傳統。西周時天子和各諸侯國君舉辦的學校叫國學,地方政府舉辦的學校叫鄉學。從層次上又分為大學和小學:小學設立在宮廷「南之左」,是為了方便小孩子就近入學;「大學在郊」,則是給學生創造清靜優雅的環境,使他們避免干擾,專心治學。中國三千年前的教育當局就能有如此科學的建校思路,真是難能可貴!

1101ph001
西周學制系統圖
1101ph001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無力控制天下,列國紛爭,各諸侯國內部也鬥爭激烈。舊的統治秩序、等級制度和思想觀念受到嚴重的挑戰和衝擊,官學原有的教育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價值。加上各國統治者忙於爭鬥,無心顧及教育,於是官學普遍衰廢。在激烈競爭的局勢下,統治者需要放手任用賢才,就要破除舊的貴族門第限制,這就給民間人士參政提供了機會。春秋時期的百里奚,由奴隸變成秦國高官;戰國時期的蘇秦,由窮困潦倒到身佩六國相印。當然,他們必須學有所長才能被重用,因而使民間人士積極學習,私學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興起。誰最早辦私學,已無法考證,但是孔子無疑是早期最卓越的私學創辦者。到了戰國時期,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各家學派都要通過辦學來擴大影響力,於是私學高度繁盛。私學的興起結束了學在官府的壟斷,使教育擴大到民間,形成了一批專業的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特別是教育觀念方面都有風格各異的創新,開闢了中國教育發展的新局面。

bulb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享有盛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流亡魯國的宋國貴族後裔,家境貧寒,自幼刻苦學習,博學多才。孔子三十而立,開始招收弟子,執教四十餘年。史書記載他有弟子三千,成為賢才的有72人。孔子盡畢生之力編纂修訂「六經」——《詩》(即《詩經》)、《書》(即《尚書》)、《禮》(即《儀禮》)、《樂》(即《樂經》)、《易》(即《易經》)和《春秋》,成為古代學生的主要教科書。孔子「有教無類」,弟子來自各地,來自各種家庭出身。孔子有高尚的人格風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弟子了解透徹,能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孔子主張以德為先,作為治學的第一義,着力培養仁人君子。教學推崇啟發,提倡學與思並重,希望學生能舉一反三,產生新知新見。孔門之教在古代被視為最佳的教學典範,影響深遠。

1101ph002
古書中的孔廟圖
1101ph002
1101ph004
孔子修詩書
1101ph004

戰國時,齊國在國都臨淄的稷門之下建立了學府園區,前後歷時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建學宮的主要目的是「養士」,即接納各方有專長的學者士人,由國家出資供養,讓他們發揮智囊作用。收容的士人一般不擔任具體官職,但有義務接受諮詢和參與國事討論,這種身份有利於暢所欲言。學者平時主要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也有隨從弟子門生,開展教學活動。戰國時各家名流,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宋鈃、尹文、環淵、慎到,陰陽家的鄒衍,以及名士淳于髡、魯仲連等,都曾在稷下學宮治學。可見,稷下學宮雖由官方主持,但又是各家私學的集彙之處,這是很有特色的辦學形式。各家學派集中於此,促進學術交流,有利於百家爭鳴,也為學生提供了廣泛學習、兼採各家所長的機會。

1101ph003
山東臨淄齊國故城遺址
1101ph003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5-07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