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元代科举如何分人种考试?

1102phn013_01
《元统元年进士录》(复制品)(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1102phn013_01

元代开国初期不重视科举取士,至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才正式颁布科举之制。其贡举也只设进士一科,但却实行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两榜录取。元代仍沿宋代科举采三级考试制度:解试、省试、殿试,但名称则改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会试: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只考两场试,作答500字以上即可;汉人、南人为一榜,需考三场试,作答字数则需1000字以上。殿试也是如此,汉人、南人作答限1000千字以上;蒙古、色目人则只限500字以上。

bulb

色目人

指当时西域诸国人,如钦察、回回、唐古特等皆为色目人。

bulb

南人

指居住在长江流域,受南宋统治的中国人。

乡试、会试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录取名额相同,乡试分别各为75人,会试分别各为25人。殿试之后,同宋代一样,唱名赐第、发榜。所不同的是,元代是作两榜,张挂于内前红门的左右两边。元代尚右,于是以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各有榜首,因此每科考试都有两名状元。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以及两榜录取的方式,反映出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第一,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显然不同;第二,录取比例也显然有很大差异。蒙古、色目人应举者远远少于汉人、南人,而其录取名额相同,这样,蒙古、色目人的录取比例要比汉人、南人大得多;第三,右榜高于左榜,有尊卑之分。

1102ph013
北京国子监内的元代进士题名碑,为现存最早的进士题名碑
1102ph013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4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