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哪些人推动戊戌变法?

0120phn004_01
光绪帝载恬(图片提供:中新社)
0120phn004_01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1895至1898年间中国士大夫为救亡图存,结合清帝光绪力量推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军队在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是触发这次维新运动的主要原因。反思、追究、献策,一场要求社会变革的风暴在全国掀起。这股民间兴起追究惨败原因、讨论救亡对策、要求变革的思潮,是由一群接触西方文化,与外国人交往较多的留学生、外交官、商人,联同深受国内翻译著作和报刊影响的秀才、举人为骨干所推动。

 

救亡必先启蒙,要让多数中国人都认同,救中国必须学西方,实现现代化。通过自鸦片战争以来半个世纪不断与西方接触和交往,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较多接触西方列强,知道中西文化和社会制度优劣的群体,严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甲午战败,他是当之无愧的维新变法启蒙者,梁启超就曾一再向他请教。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福州)人。1867年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1871年毕业后在水师服役,1876年被派往英国学海军,1879年归国到福州船政学堂执教。在1880年被李鸿章任命为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91年升任总办(校长)。留学期间,严复一再同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讨论心得,见识高人一筹。他在维新运动中发表许多重要论文,可算是中国第一代启蒙思想家。甲午战败后的正月新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题为《论世变之亟》的文章,指出中西反差如此之大,中国自强运动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自由不自由”五个大字。严复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中国问题的症结和奋斗目标,指出了维新运动的路向。严复在维新运动中又一贡献是鼓吹进化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中国知识阶层已经听闻进化论,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观点,是在1896年严复翻译出版了赫胥黎《天演论》后,才广泛流传,成为知识阶层乃至普通市民的口头禅,激励维新志士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视亡国灭种的危机,奋起抗争。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京会试的各省公车(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反对。逾1,300名举人在松筠庵集会,公推康有为执笔,一天两夜写下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大主张。4月22日,梁启超带头组织广东、湖南举人联合上书都察院,拉开了这场民众运动的帷幕。应运而生的领袖是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最后有603人签名,于5月2日上交朝廷。因为都察院压制,这个奏章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中,拒和、迁都等主张也不可能被采纳,但这篇大义凛然的鸿文,迅速在各地传抄和印刷,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开端。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1888年开始多次上书,要求变法。1890年后,受公羊学学者廖平的启迪,利用传统文化作维新变法的依据。他的学说有三点最引人注目:一、三世说:把历史发展概括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二、大同说:太平世是大同世界。一切财产公有,全人类脱离苦界达至极乐。三、伪经说:指那些被理学家奉为经典的古文经学,都是伪造的。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吸引了梁启超、麦孟华等一批优秀青年。他是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于政变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继续推进他的事业。

bulb

公羊学

公羊学是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期的《春秋传》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与《夹氏传》五家。五家之中《左氏传》流传最早,及其末世口说流行,口耳相授,遂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之传。

0120ph001
康有为
0120ph001

梁启超(1873—1929年),号任公,广东新会人。1890年进入万木草堂后,帮助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等书。1895年随康有为入京会试,发动公车上书,逐步成为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他所提倡的思想自由、道德革命、新史学、语文合一等,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所办的《时务报》、《清议报》,特别是《新民丛报》,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辛亥革命后与康有为分道扬镳,活跃政坛,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的旗手。

0120phn006_01
梁启超
0120phn006_01

早在1865、1866年之交,清廷总税务司赫德(英籍)和英国驻华参赞威妥玛先后建议中国“借法兴利除弊”,同时“更求外国和睦”,避免打仗,创造有利于改革的环境。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一些热心的外国人办起各种中文报刊,介绍西方情况,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影响最深远的是林乐知办的《万国公报》。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新式学堂和翻译出版机构,也依靠外国传教士,他们是当时西学东渐的主力。直至1899年,十九世纪中国共出版介绍西学之书571种,其中81%出自他们之手。有的还直接介入了维新运动。

bulb

林乐知

林乐知(Young J.Allen)1860年5月受美国教会派遣到达上海时,年仅24岁,1907年在上海安详离世。他在上海、苏州办了中西书院、上海中西女塾和东吴大学,又于1874年把《教会新闻》改为《万国公报》,从而留名于近代中国教育和新闻出版史上。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