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哪些人推動戊戌變法?

0120phn004_01
光緒帝載恬(圖片提供:中新社)
0120phn004_01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1895至1898年間中國士大夫為救亡圖存,結合清帝光緒力量推動的維新變法運動。中國軍隊在甲午(1894年)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是觸發這次維新運動的主要原因。反思、追究、獻策,一場要求社會變革的風暴在全國掀起。這股民間興起追究慘敗原因、討論救亡對策、要求變革的思潮,是由一群接觸西方文化,與外國人交往較多的留學生、外交官、商人,聯同深受國內翻譯著作和報刊影響的秀才、舉人為骨幹所推動。

 

救亡必先啟蒙,要讓多數中國人都認同,救中國必須學西方,實現現代化。通過自鴉片戰爭以來半個世紀不斷與西方接觸和交往,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已經形成了一批較多接觸西方列強,知道中西文化和社會制度優劣的群體,嚴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甲午戰敗,他最早、最深刻地揭示了自強運動何以失敗,今後中國應走哪一條路。他是當之無愧的維新變法啟蒙者,梁啟超就曾一再向他請教。嚴復(1854—1921年),福建侯官(福州)人。1867年進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1871年畢業後在水師服役,1876年被派往英國學海軍,1879年歸國到福州船政學堂執教。在1880年被李鴻章任命為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1891年升任總辦(校長)。留學期間,嚴復一再同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嵩燾討論心得,見識高人一籌。他在維新運動中發表許多重要論文,可算是中國第一代啟蒙思想家。甲午戰敗後的正月新春,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表題為《論世變之亟》的文章,指出中西反差如此之大,中國自強運動所以失敗,關鍵在於「自由不自由」五個大字。嚴復一針見血地揭示了中國問題的癥結和奮鬥目標,指出了維新運動的路向。嚴復在維新運動中又一貢獻是鼓吹進化論。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不少中國知識階層已經聽聞進化論,但「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等觀點,是在1896年嚴復翻譯出版了赫胥黎《天演論》後,才廣泛流傳,成為知識階層乃至普通市民的口頭禪,激勵維新志士和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正視亡國滅種的危機,奮起抗爭。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京會試的各省公車(舉人)紛紛聯名上書反對。逾1,300名舉人在松筠庵集會,公推康有為執筆,一天兩夜寫下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四大主張。4月22日,梁啟超帶頭組織廣東、湖南舉人聯合上書都察院,拉開了這場民眾運動的帷幕。應運而生的領袖是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最後有603人簽名,於5月2日上交朝廷。因為都察院壓制,這個奏章沒有送到光緒皇帝手中,拒和、遷都等主張也不可能被採納,但這篇大義凜然的鴻文,迅速在各地傳抄和印刷,激起強烈的愛國熱潮。公車上書是維新變法的開端。

 

康有為(1858—1927年),廣東南海人。1888年開始多次上書,要求變法。1890年後,受公羊學學者廖平的啟迪,利用傳統文化作維新變法的依據。他的學說有三點最引人注目:一、三世說:把歷史發展概括為「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二、大同說:太平世是大同世界。一切財產公有,全人類脫離苦界達至極樂。三、偽經說:指那些被理學家奉為經典的古文經學,都是偽造的。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吸引了梁啟超、麥孟華等一批優秀青年。他是維新運動的主要領袖,於政變後逃亡國外,組織保皇會,繼續推進他的事業。

bulb

公羊學

公羊學是以《公羊傳》解釋《春秋》的學問。《公羊傳》為《春秋》三傳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期的《春秋傳》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與《夾氏傳》五家。五家之中《左氏傳》流傳最早,及其末世口說流行,口耳相授,遂有《公羊》、《穀梁》、《鄒氏》、《夾氏》之傳。

0120ph001
康有為
0120ph001

梁啟超(1873—1929年),號任公,廣東新會人。1890年進入萬木草堂後,幫助康有為編著《新學偽經考》等書。1895年隨康有為入京會試,發動公車上書,逐步成為有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他所提倡的思想自由、道德革命、新史學、語文合一等,是新文化運動的先聲。所辦的《時務報》、《清議報》,特別是《新民叢報》,改變了一代人的思想。辛亥革命後與康有為分道揚鑣,活躍政壇,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的旗手。

0120phn006_01
梁啟超
0120phn006_01

早在1865、1866年之交,清廷總稅務司赫德(英籍)和英國駐華參贊威妥瑪先後建議中國「借法興利除弊」,同時「更求外國和睦」,避免打仗,創造有利於改革的環境。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一些熱心的外國人辦起各種中文報刊,介紹西方情況,幫助中國人了解世界,影響最深遠的是林樂知辦的《萬國公報》。而從中央到地方,各種新式學堂和翻譯出版機構,也依靠外國傳教士,他們是當時西學東漸的主力。直至1899年,十九世紀中國共出版介紹西學之書571種,其中81%出自他們之手。有的還直接介入了維新運動。

bulb

林樂知

林樂知(Young J.Allen)1860年5月受美國教會派遣到達上海時,年僅24歲,1907年在上海安詳離世。他在上海、蘇州辦了中西書院、上海中西女塾和東吳大學,又於1874年把《教會新聞》改為《萬國公報》,從而留名於近代中國教育和新聞出版史上。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