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何谓建安风骨?

30043ph003
曹操塑像
30043ph003

建安时代,作家辈出,诗人秉受时代的豪气,将中国古典文学推上一个新高峰。文学史所称颂的“建安风骨”,指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寻求人生的永恒价值,在艺术风格上则体现为浑厚、刚健、质朴的特色和慷慨悲凉的情调。建安风骨后来为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等晋宋诗人一脉相承。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建安风力又表现为不同的内容,但是以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为出发点,寻求生命不朽的人生道路和处世原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晋宋以后,建安之风逐渐消退,但到了唐代,又成为诗歌革新的一面旗帜,促使陈子昂、李白和盛唐诗人恢复“汉魏兴寄”的优秀传统,重振了以抒写人生意气、追求建功立业为核心的理想主义精神,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在盛唐达到了最高峰。

 

曹魏集团的政治需要改变了取士的标准,促进了建安学术思想的解放。由于魏武帝重视法家,魏文帝爱好老庄,士人们不再看重强调仁孝之行的儒家经典,而才与行、名与实的关系则成为建安学术的主要命题。重才轻德,讲究循名责实的思潮流行起来。所谓“天下重刑名”,刑名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循名责实。建安文人不但宣导刑名之学的循名责实思想,同时也到原始的儒家经典中作新的发掘,以“诚”为核心的中庸学说便作为反对虚伪的理论根据,与循名责实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可见此时提倡中庸,正是出于求实用、反虚名的政治需要。中庸思想以“诚”为核心,建安文人在借以反虚伪的同时,又着重阐发强调真诚、通人情的内涵。总之,刑名学、中庸论的核心意思都被归结到去掉虚伪名声和行为,恢复人的本性,崇尚真诚自然,务求通达人情。可见当时政治的需要促进了人才标准的改变和学术思想的解放,并催生了建安文人普遍推崇真性情的思潮,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之中,就形成了建安诗歌对人生真正价值的共同追求。

30043ph004
孔子像
30043ph004

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建安文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和瘟疫随时都可能夺走人的生命,建安七子大多数都死于建安末年的大瘟疫。怀着“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曹植《求自试表》)的恐惧,建安文人和东汉文人同样都感到人生短暂的苦闷。但这种苦闷却是健康的与颓废有根本区别。东汉时期,对于生命短暂的忧虑已经反映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神仙方术的盛行迎合了世人希求长生的心理,但其虚妄很容易被识破。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宇宙悠久、人寿有限的感叹。当时佛教来世的观念还没有普及,所以人们对人生的考虑重在现实享受而不重精神意义。建安文人鄙视这种荡志淫游、及时行乐的人生观,积极追求人生永恒的精神价值,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生理想。三不朽的思想贯穿于建安文人的全部诗文之中,由于时代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时机,对立功的追求,成为建安诗歌中呼声最高的主题。

 

建安文人的文艺观也同样体现了追求人生不朽、重个性通人情的时代精神。文章可以使人不朽的观念得以确立,文章自身的价值也愈益受到重视。曹丕还认识到文章可以表现出作者不同的个性气质,并且能平等地与建安文人们谈诗论文。两汉儒生视文艺为教化工具的观念被打破,重视民间文艺,爱好悲哀动听的音乐,主张歌舞戏乐感动人心,反对禁锢天性,在乐府中设立清商乐署,多用女乐表演,采用清商乐府调写作乐府诗,都违背了提倡礼乐雅颂以节制人心的儒家文艺观。

 

建安年代本属于东汉,诗歌中有一部分题材到题目都是沿袭汉诗而来。汉代诗歌分乐府和文人诗两类,乐府诗很多采自民间,题材广泛,反映社会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如流民、孤儿、鳏夫、病妇、战士、乃至因生计无着导致铤而走险的造反者,也有赞美和讽刺地方太守的,这与乐府采诗有观察地方风俗民情、考察地方吏治的目的有关,多数以叙事为主,也有少数表现民间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歌。除此以外,关于人生问题的探索,如人生短促的感叹、生活经验的告诫、求仙采药的幻想等等,都反映了汉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文人诗则主要是赠答、送别、言志类题材,其中游子思妇类占了大多数,反映了当时士子为求仕疲于奔波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感慨,以抒情为主。建安诗歌在继承以上题材和艺术表现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安文学中诗歌成就最高,但文和赋这两种文体也有新的特色。先秦两汉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期。西汉散文浑厚朴茂,东汉散文出现了铺陈排偶的倾向,但还不失汉文气格朴厚的本色。魏晋时期,散文变得通脱清峻、自由活泼。同时句式整齐、专讲对偶的骈文也在此时发源。这种文体最后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以四字六字相间定篇者,也称四六文。但建安骈文还多穿插散句。赋是一种介于诗与文之间的文体,两汉时发展到极盛。汉代盛行铺张夸饰的大赋,到魏晋时期开始出现抒情小赋,产生了一些名篇。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