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生于乱世的爱国诗人陆游

30051ph001
陆游像(平子摄)
30051ph001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北方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时代,毕生坚持恢复中原,为国雪耻的志向,以诗歌讴歌抗战救国的事业,唱出了当时爱国诗歌的最强音。陆游出生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陆游的父亲陆宰奉诏从安徽寿春赶赴汴京,途中泊舟淮河,十月十七日夜里,淮河上风雨大作。清晨时分,陆游伴随着大风雨降生在停泊于风浪中的一艘船上。这一天按公历计算,是1125年11月13日。陆游后来曾在《十月十七日予生日也孤村风雨萧然偶得二绝句》的小序中,形容从长辈处得知的他出生时的情景:“予生于淮上,是日平旦,大风雨骇人,及予堕地,雨乃止。”这场“骇人”的大风雨,似乎正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似乎也预示着陆游将在时代的大风雨中度过不平凡的一生。

30051ph002
陆游的家乡绍兴(平子摄)
30051ph002

陆游出生时,在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已经发动了入侵宋朝的战争。就在陆游出生之后的第二年,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京。随后,金军把掳掠的金帛珍宝、文书图籍、百工技艺等连同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以及赵宋宗室、嫔妃一并押解北去,汴京城被洗劫一空,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商丘即位,改元建炎,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面对金军进攻,宋高宗拒绝爱国大臣李纲、宗泽等人的抗金主张,而奉行逃跑主义,先退至扬州,后又渡江南逃到临安、越州、明州等地,一直逃到温州的海上躲避金军的追击。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决定置北方领土于不顾,把临安(今杭州市)作为行都,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

30051ph005
宋高宗
30051ph005

陆游的童年,就是在天翻地覆、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度过,他的人生第一课就是在战乱中逃难。当时为了躲避金军的杀掳,中原百姓纷纷往南逃亡。陆游的父亲陆宰也携带一家人从中原逃归故乡山阴。一路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有时金兵追来,他们便只得躲伏在草间,人人心惊胆颤,饿了只能吃点干粮,常常十多天吃不上一顿热饭。这种危险的经历给幼年的陆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后来把当时的情形写进诗里,《三山杜门作歌》诗这样回忆当时的危急情景:“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剑南诗稿》卷三十八)。到他八十多岁时写的《杂兴》还说:“家本徙寿春,遭乱建炎初。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于时髧两毛,几不保头颅。……”(《剑南诗稿》卷六十六)可见陆游对早年遭遇战乱的避寇逃亡生活的记忆是多么深刻。经过多年辗转逃难,陆游一家才得重返故乡山阴,这时已是绍兴三年(1133年),陆游当时九岁。

 

陆游从小酷爱读书,十二岁时已能写作诗文,他特别爱好诗歌,并有很高的欣赏能力。他年少时喜爱的前代诗人有王维、岑参,特别推崇岑参奇丽壮伟的边塞诗。陆游从军南郑时写作了许多表现军中生活的诗篇,以及书写恢复故土理想的记梦诗,风格壮丽雄奇,就有岑参诗风影响的痕迹。他的少年时代,有机会从父亲渡江南来的友人中听他们议论国事和文学。从这些议论中,陆游认识了宋朝文学发展的渊源和脉络,并对北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苏轼以来的文学传统有了深刻理解。因此,他表示要学习、继承并坚守这一传统:“孤生尊所闻,秉节不敢渝。”前代诗人的文学创作,为陆游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而北宋以来文学的优良传统,更是对陆游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陆游在文学上取得超越同时代人的杰出成就,与他早年的勤奋读书学习分不开,更与他所受到的这些文学教育和薰陶密不可分。

30051ph004
陆游像(《山阴陆氏族谱》)
30051ph004

陆游青年时代,曾拜著名爱国诗人曾几为师,这成为陆游诗歌写作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曾几(1084—1166年),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北宋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等职,南渡后转徙各地任职。绍兴八年(1138年)因反对秦桧议和,罢两浙西路提刑。后客寓上饶茶山七年。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重得起用,召赴行在,除秘书少监,擢尚书礼部侍郎,卒谥文清。曾几是南宋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对他的为人和诗歌都十分景仰。大约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陆游十八岁时,正式拜见了五十九岁的曾几。曾几很赏识陆游的才华,从此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

30051ph003
陆游《别曾学士》(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
30051ph003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3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