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生於亂世的愛國詩人陸游

30051ph001
陸游像(平子攝)
30051ph001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生活在北方被金人佔領,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時代,畢生堅持恢復中原,為國雪恥的志向,以詩歌謳歌抗戰救國的事業,唱出了當時愛國詩歌的最強音。陸游出生在一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陸游的父親陸宰奉詔從安徽壽春趕赴汴京,途中泊舟淮河,十月十七日夜裏,淮河上風雨大作。清晨時分,陸游伴隨着大風雨降生在停泊於風浪中的一艘船上。這一天按公曆計算,是1125年11月13日。陸游後來曾在《十月十七日予生日也孤村風雨蕭然偶得二絕句》的小序中,形容從長輩處得知的他出生時的情景:「予生於淮上,是日平旦,大風雨駭人,及予墮地,雨乃止。」這場「駭人」的大風雨,似乎正是那個時代的象徵,似乎也預示着陸游將在時代的大風雨中度過不平凡的一生。

30051ph002
陸游的家鄉紹興(平子攝)
30051ph002

陸游出生時,在中國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已經發動了入侵宋朝的戰爭。就在陸游出生之後的第二年,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軍攻陷北宋都城汴京。隨後,金軍把擄掠的金帛珍寶、文書圖籍、百工技藝等連同被俘的宋徽宗、宋欽宗以及趙宋宗室、嬪妃一併押解北去,汴京城被洗劫一空,北宋滅亡。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靖康之難」。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第九個兒子趙構在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就是南宋第一個皇帝宋高宗。面對金軍進攻,宋高宗拒絕愛國大臣李綱、宗澤等人的抗金主張,而奉行逃跑主義,先退至揚州,後又渡江南逃到臨安、越州、明州等地,一直逃到溫州的海上躲避金軍的追擊。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決定置北方領土於不顧,把臨安(今杭州市)作為行都,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

30051ph005
宋高宗
30051ph005

陸游的童年,就是在天翻地覆、兵荒馬亂的年代裏度過,他的人生第一課就是在戰亂中逃難。當時為了躲避金軍的殺擄,中原百姓紛紛往南逃亡。陸游的父親陸宰也攜帶一家人從中原逃歸故鄉山陰。一路上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有時金兵追來,他們便只得躲伏在草間,人人心驚膽顫,餓了只能吃點乾糧,常常十多天吃不上一頓熱飯。這種危險的經歷給幼年的陸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後來把當時的情形寫進詩裏,《三山杜門作歌》詩這樣回憶當時的危急情景:「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淮邊夜聞賊馬嘶,跳去不待雞號旦。人懷一餅草間伏,往往經旬不炊爨。……」(《劍南詩稿》卷三十八)。到他八十多歲時寫的《雜興》還說:「家本徙壽春,遭亂建炎初。南來避狂寇,乃復遇強胡。於時髧兩毛,幾不保頭顱。……」(《劍南詩稿》卷六十六)可見陸游對早年遭遇戰亂的避寇逃亡生活的記憶是多麼深刻。經過多年輾轉逃難,陸游一家才得重返故鄉山陰,這時已是紹興三年(1133年),陸游當時九歲。

 

陸游從小酷愛讀書,十二歲時已能寫作詩文,他特別愛好詩歌,並有很高的欣賞能力。他年少時喜愛的前代詩人有王維、岑參,特別推崇岑參奇麗壯偉的邊塞詩。陸游從軍南鄭時寫作了許多表現軍中生活的詩篇,以及書寫恢復故土理想的記夢詩,風格壯麗雄奇,就有岑參詩風影響的痕跡。他的少年時代,有機會從父親渡江南來的友人中聽他們議論國事和文學。從這些議論中,陸游認識了宋朝文學發展的淵源和脈絡,並對北宋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和蘇軾以來的文學傳統有了深刻理解。因此,他表示要學習、繼承並堅守這一傳統:「孤生尊所聞,秉節不敢渝。」前代詩人的文學創作,為陸游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借鑑;而北宋以來文學的優良傳統,更是對陸游的文學觀念和創作實踐起了關鍵的指導作用。陸游在文學上取得超越同時代人的傑出成就,與他早年的勤奮讀書學習分不開,更與他所受到的這些文學教育和薰陶密不可分。

30051ph004
陸游像(《山陰陸氏族譜》)
30051ph004

陸游青年時代,曾拜著名愛國詩人曾幾為師,這成為陸游詩歌寫作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大事。曾幾(1084—1166年),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祖籍贛州(今江西贛縣)。北宋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提舉淮南東路茶鹽公事等職,南渡後轉徙各地任職。紹興八年(1138年)因反對秦檜議和,罷兩浙西路提刑。後客寓上饒茶山七年。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死,重得起用,召赴行在,除秘書少監,擢尚書禮部侍郎,卒謚文清。曾幾是南宋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對他的為人和詩歌都十分景仰。大約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陸游十八歲時,正式拜見了五十九歲的曾幾。曾幾很賞識陸游的才華,從此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

30051ph003
陸游《別曾學士》(錢仲聯《劍南詩稿校註》卷一書影,上海古籍出版社)
30051ph003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