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当文学遇上方言会怎样?

0604pha001_01
《诗经》
0604pha001_01

以方言入文的文学作品,最早大致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诗经》中的“国风”多为口语化的民谣,其中有些可能属非雅言的方言词语。而文人创作的方言文学之滥觞,应是屈原的《楚辞》,里面有不少词语是楚国的方言,如“羌”、“搴”、“宿莽”等。稍后的方言文学,以歌谣、民间戏曲为主流。由于传统观念鄙视口语,因而文人创作不太愿意采用口语色彩浓厚的方言用语,方言文学的生存空间狭小,只有明末冯梦龙辑录的民歌集《山歌》有丰富的吴语词汇。直到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兴起,方言文学才占据一席之地,如《水浒传》、《金瓶梅》有较多山东方言的成分,《红楼梦》一般认为用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写成。清代后期还有几部纯粹用方言写的小说,如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等,也扩大了方言文学的影响。而民间文学采用方言仍较常见,如吴音弹词《三笑姻缘》、福州评话《榴花梦评话》以及各地的地方戏。建国以后,纯粹意义上的方言文学较少,仍然是地方曲艺较具方言性,但也有一些小说家夹用方言词语来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如老舍用北京方言写了一些成功的小说,赵树理的小说带有山西方言的色彩,周立波有的小说用了东北土语。在广东,从近代到当代,都有许多人致力创作方言文学,取得不少成就。

 

在广东,方言文学有较久远的历史。近代民间流行的木鱼书,如《花笺记》、《二荷花史》等,其中有不少粤语词语。地方戏剧中方言成分也特别多,尤其是对白和丑角的唱词,还有像粤讴、童谣、山歌等,都带有浓厚的广东地方色彩。在文人作品中,清末民初有何淡如、谭卧楼、廖恩焘等以粤方言词语入旧体诗,如廖氏的《嬉笑集》有“广州唔到十三年,今再嚟番眼鬼冤”等近乎口语的句子,生动有趣。此外,晚清以来,省港澳兴起“三及第”(文言、白话、粤方言)文体,其中粤语成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评价不一,但“三及第”作品无疑对本地区方言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四十年代末香港兴起方言文学运动,七十年代的新“三及第”(白话、粤语、英语),对粤语书写系统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目前港澳的方言文学,以袋装本小说和漫画书语言较具影响,但后者文辞欠缺修饰。中国内地由于推广普通话,方言文学相形之下受到局限,但广东仍有作家用方言词语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如欧阳山的《三家巷》、陈残云的《香飘四季》等都用了一些方言土语。此外,有些漫画亦采用纯方言的形式,如《周末》画报的“乐叔与虾仔”栏目,语言活泼,很受市民欢迎。在传媒方面,香港电视剧、广告对广东文学创作的影响,尤其是方言语词的运用,都不可忽视。

0604ph011
港澳的方言文学,以袋装本小说和漫画书较流行
0604ph011

粤剧是广东的地方戏,流行于粤语区,体现广东地方文化的精髓,因而有“南国红豆”之美名。粤剧唱腔曲调多样,以梆子、二黄、西皮为主,后又加入南音、龙舟、木鱼、咸水歌及民歌的曲调,因此风格纷呈,韵味无穷。粤剧是一种精细优美的艺术,讲究语音修辞,如声调与曲调的协调、平仄相间、用韵和谐。在用词和句式方面,追求整齐与变化的统一,选用各种辞格以达到最佳修辞效果。例如以下几则著名的粤剧唱词:

偶句句式:恩爱自怜、同一梦。情缘谁为、证三生。(《客途秋恨》)

口语的运用:我向当天来发誓,中咗状元都喺爱三娘。(《六月雪》)

比喻:寺院宵宵叹孤影,仿似杜宇哀声泣血夜半鸣。(《禅院钟声》)

顶真:哥送我过山坡,你睇山坡之下有条河,河水不深容易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十八相送》)

复叠:今生不再贪花月情,天生宫花薄命,怕认怕认,寸心寸心碎尽已无余剩,更未许有余情。(《帝女花之庵遇》)

0604ph012
香港文化博物馆内的粤剧文物馆藏
0604ph012
0604ph013
粤曲爱好者
0604ph013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3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