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604pha001_01
《詩經》
0604pha001_01

以方言入文的文學作品,最早大致可上溯至先秦的《詩經》,《詩經》中的「國風」多為口語化的民謠,其中有些可能屬非雅言的方言詞語。而文人創作的方言文學之濫觴,應是屈原的《楚辭》,裏面有不少詞語是楚國的方言,如「羌」、「搴」、「宿莽」等。稍後的方言文學,以歌謠、民間戲曲為主流。由於傳統觀念鄙視口語,因而文人創作不太願意採用口語色彩濃厚的方言用語,方言文學的生存空間狹小,只有明末馮夢龍輯錄的民歌集《山歌》有豐富的吳語詞彙。直到明清時期白話小說興起,方言文學才佔據一席之地,如《水滸傳》、《金瓶梅》有較多山東方言的成分,《紅樓夢》一般認為用北方方言(江淮官話)寫成。清代後期還有幾部純粹用方言寫的小說,如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等,也擴大了方言文學的影響。而民間文學採用方言仍較常見,如吳音彈詞《三笑姻緣》、福州評話《榴花夢評話》以及各地的地方戲。建國以後,純粹意義上的方言文學較少,仍然是地方曲藝較具方言性,但也有一些小說家夾用方言詞語來創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如老舍用北京方言寫了一些成功的小說,趙樹理的小說帶有山西方言的色彩,周立波有的小說用了東北土語。在廣東,從近代到當代,都有許多人致力創作方言文學,取得不少成就。

 

在廣東,方言文學有較久遠的歷史。近代民間流行的木魚書,如《花箋記》、《二荷花史》等,其中有不少粵語詞語。地方戲劇中方言成分也特別多,尤其是對白和丑角的唱詞,還有像粵謳、童謠、山歌等,都帶有濃厚的廣東地方色彩。在文人作品中,清末民初有何淡如、譚臥樓、廖恩燾等以粵方言詞語入舊體詩,如廖氏的《嬉笑集》有「廣州唔到十三年,今再嚟番眼鬼冤」等近乎口語的句子,生動有趣。此外,晚清以來,省港澳興起「三及第」(文言、白話、粵方言)文體,其中粵語成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評價不一,但「三及第」作品無疑對本地區方言文學的發展作出貢獻。四十年代末香港興起方言文學運動,七十年代的新「三及第」(白話、粵語、英語),對粵語書寫系統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目前港澳的方言文學,以袋裝本小說和漫畫書語言較具影響,但後者文辭欠缺修飾。中國內地由於推廣普通話,方言文學相形之下受到局限,但廣東仍有作家用方言詞語來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如歐陽山的《三家巷》、陳殘雲的《香飄四季》等都用了一些方言土語。此外,有些漫畫亦採用純方言的形式,如《周末》畫報的「樂叔與蝦仔」欄目,語言活潑,很受市民歡迎。在傳媒方面,香港電視劇、廣告對廣東文學創作的影響,尤其是方言語詞的運用,都不可忽視。

0604ph011
港澳的方言文學,以袋裝本小說和漫畫書較流行
0604ph011

粵劇是廣東的地方戲,流行於粵語區,體現廣東地方文化的精髓,因而有「南國紅豆」之美名。粵劇唱腔曲調多樣,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後又加入南音、龍舟、木魚、鹹水歌及民歌的曲調,因此風格紛呈,韻味無窮。粵劇是一種精細優美的藝術,講究語音修辭,如聲調與曲調的協調、平仄相間、用韻和諧。在用詞和句式方面,追求整齊與變化的統一,選用各種辭格以達到最佳修辭效果。例如以下幾則著名的粵劇唱詞:

  • 偶句句式:恩愛自憐、同一夢。情緣誰為、證三生。(《客途秋恨》)
  • 口語的運用:我向當天來發誓,中咗狀元都喺愛三娘。(《六月雪》)
  • 比喻:寺院宵宵嘆孤影,仿似杜宇哀聲泣血夜半鳴。(《禪院鐘聲》)
  • 頂真:哥送我過山坡,你睇山坡之下有條河,河水不深容易過。(《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十八相送》)
  • 複疊:今生不再貪花月情,天生宮花薄命,怕認怕認,寸心寸心碎盡已無餘剩,更未許有餘情。(《帝女花之庵遇》)
0604ph012
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粵劇文物館藏
0604ph012
0604ph013
粵曲愛好者
0604ph013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3-0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