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康熙有何军事才能?

0117phn003_01
康熙皇帝戎马西征塑像(图片提供:聂鸣/FOTOE)
0117phn003_01

康熙皇帝继承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皇帝留下的江山,凭他的雄才大略,开启了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辉煌局面。康熙亲自参与过不少战争,是清朝皇帝中最有军事才能的一个。他认为仁者无敌,爱护百姓是最好的兵法,把战争的胜负首先放在争取人民的支持上。康熙很重视武器装备,但又不迷信武器装备,他说:“治天下之道,在政事,不在火器。”康熙要求军队纪律严明,制定了十七条军令,内容主要是不许侵扰百姓。实际用兵时,康熙强调灵活机智,不可一成不变。康熙又要求官兵读书,不仅当官的要读,连兵丁也要读,因为不读书,就不知兵法,同时又反对抄袭别人的经验,主张临阵时应当随机应变。

 

清帝国是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皇朝,入关之初,民族矛盾剧烈,要巩固政局,面临三大难题:一、汉人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久未平息;二、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明朝降将盘踞南方,无视朝廷,而且实力雄厚,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三、边疆的其他少数民族,特别蒙古和西藏,对清廷时有离心。

 

平三藩之乱

清兵入关后,封明朝将领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封耿继茂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这三个异姓王合称“三藩”。“三藩”拥兵自重,令康熙非常忧虑,于是决定撤藩。吴三桂知道康熙撤藩的意图后,起兵造反,耿精忠(耿继茂之子)和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相继响应。康熙采取分化敌人的政策,沉着应付,经过八年时间,终于平息这场“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后为荷兰人侵占。明末郑成功起兵抗清,驱逐荷兰人,以台湾为反清复明的基地。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三藩之乱时,郑经曾联合三藩,进攻东南沿海。清初,朝廷对郑氏主要采取招抚政策,郑经病故,三藩之乱已平,清廷决定武力取台。康熙起用郑氏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经过一年的准备,乘台风季节,出其不意地进攻澎湖。施埌为鼓舞士气,身先士卒,负伤战斗。双方经过激战后,“尸浮满海”,清军终于占领了澎湖列岛,郑军主力被歼,郑氏集团被迫投降。

 

收复台湾后,朝廷上为如何处置台湾爆发争论。有的大臣反对戍守台湾,认为会增加内地人民的负担,也可能使守将坐大,形成新的割据局面。有的大臣则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之左护”、“东南之保障”,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绝不应放弃。康熙态度明确:“弃而不守,尤为不可”。对尾大不掉的忧虑,康熙的回答也很有意思:“若计到久远,十三省又能永保为我所有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正式隶属福建省,清廷在台湾设立地方政府,台湾军政机构与内地完全相同,连衙门的门口也改成和内地一样的南北朝向。

 

征服噶尔丹

准噶尔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因为出现内乱,原首领僧格被杀。其弟噶尔丹取得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并且“四出剽掠”,侵犯其他蒙古部落。其后,噶尔丹更在沙俄的支持下,逼近乌兰巴托,距北京仅七百里,使北京城人心动摇,米价暴涨。康熙派兵平叛,噶尔丹败逃。不久,噶尔丹卷土重来,又再为害西北,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没想到康熙亲临,急令属下丢掉帐幕武器,乘夜而逃,清军穷追,大破敌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莫多大捷”。康熙继续联合其他蒙古部落,进攻噶尔丹,最终,噶尔丹兵败自杀,动乱才得以平息。

 

治理蒙古诸部

康熙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施,加强了管辖和治理大漠南北和青海蒙古,使清皇朝与蒙古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政治上,康熙通过在蒙古各部建立盟旗制度,加强对蒙古的统治;法律上,整顿蒙古的社会秩序,特别是严禁盗贼,还派内地官员教导蒙古王公听审盗案;经济上,给予各级王公固定的俸禄和各种奖赏,经常赈济蒙古牧民,并限制蒙古贡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免蒙古贵族以进贡为名,搜刮牧民;宗教上,分别册立掌管漠南和漠北的黄教活佛。最后,还通过皇室之间的联婚关系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

 

进藏平叛

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入侵西藏,西藏人民激烈反抗。西藏汗向清廷求援,康熙决定派兵驰援。开始时,康熙由于过分轻敌,只派侍卫色楞和西安将军额伦特带领二千多名士兵出击。结果遭到伏击,全军覆灭。康熙汲取教训,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驻节西宁,请饷征兵。为凝聚人心,稳定政权,康熙又正式册封居于西宁塔尔寺的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清军兵分两路,沿途多次大败敌军。不久,两路清军胜利会师拉萨,西藏僧俗,满汉大臣和蒙古各部首领齐集布达拉宫,举行达赖坐床大典,西藏至此平定。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0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