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基督教因何与中国文化产生冲突?

30022ph028
后人祭祀孔子
30022ph028

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在这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当中因这宗教所带来的知识及争议,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西学东渐,让中国认识到西方的医学、天文、地理及科技等知识,从而令中国人眼界开阔,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另方面,中国文化亦透过来华传教士作桥梁,传播至西方国家,加深了彼此的认识及了解,让中国文化传掦开去。但在文化交流的同时亦有争议,曾发生了礼仪之争及不少教案,并导致当时的政府禁止基督宗教在华传播,成为宗教史上一件重要事件。

教案,指基督宗教于明末清初和晚清期间在中国境内传教引发的冲突案件。教案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矛盾与冲突,中国的统治阶级认为会冲击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会破坏统治秩序。有些传教士片面地追求教徒人数,也通过干涉民教诉讼的方式,吸引民众信教,加深教徒和官绅士民之间的隔阂与怨恨,引发教案。当时社会有许多诋毁西方人的谣言,如说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等等,而一般中国百姓一向迷信这类传言,对西方人包括中国教徒恨之入骨而引发教案。后期教案有上千起,其中天津教案、义和团事件影响重大。

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场争论反映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是否矛盾的问题。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利玛窦逝世后,耶稣会士内部产生支持和反对利玛窦规矩的两种意见。其主要分歧是:第一、关于天、上帝、天主等译名问题。一派认为,这三个名称可以并用,反对派则认为天不能代表创造万物的主宰,主张以陡斯(Deus)的音译来代表天地万物主宰。第二、关于祭祖祀孔等中国礼仪是否含有宗教意味?是否符合教规?一派认为儒学只是一种道德伦理学说,因此祭祖祀孔等礼仪并没有宗教意味,教徒可以参加。一派认为祭祖祀孔等中国礼仪与佛道二教崇拜偶像一样,应该禁止。
a

30022ph029
孔子像
30022ph029

崇祯元年(1628年)在华传教士在江苏嘉定开会,讨论中国礼仪以及“天主”与“上帝”译名问题,决定沿用利玛窦的方式。1632年起,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传教士到福建传教,对于利玛窦迁就中国礼仪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必须禁止。1645年9月12日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孔祭祖礼仪。1650年耶稣会派卫匡国赴罗马申辩。1656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裁定,准许耶稣会照他们的意见去做。1665年各省传教士被拘押广州,期间,开会讨论中国礼仪问题,决议必须无条件服从亚历山大七世1656年的通谕。对于1645年和1656年两个互相抵牾的通谕,多明我会派鲍郎高赴罗马教廷要求解释。教皇克雷芒九世1669年11月20日答覆:两个通谕均有效,必须绝对执行。这样,两派抓住通谕中有利自己的方面,各行其是。

30022ph030
利玛窦是比较尊重中国文化的一位西方传教士
30022ph030

1693年担任福建宗座代牧的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颜珰,反对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向其代牧区的教徒发出七点指示,严禁中国教徒祭祖、祭孔。这一时期,在华耶稣会士把“祭祖祀孔是否会有宗教性质”的问题,提交康熙皇帝,耶稣会的观点得到皇帝首肯。1704年11月20日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发表祭祖祀孔的禁约,次年派遣多罗为教皇特使来华,并透露来华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祀孔的使命。康熙皇帝认为,这是中国内部事务,并坚持在祭祖祀孔问题上传教士必须遵守利玛窦成规,领内务府准予传教的印票,可在中国合法居住,否则将被驱逐。多罗南下发表公函,要求中国教会无条件执行1704年禁约,否则将被革除教籍。1710年9月25日克雷芒十一世又发布通谕,再次肯定1704年的禁约与多罗公函定夺诸事。1715年3月19日教皇又发布“自登极之日”通谕,重申1704年禁约。此后,在华传教士除少数在宫廷服务不从事传教者外,都丧失合法居住权而离开中国。1720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派嘉乐为特使来华,企图说服康熙帝同意接受教皇禁令,继续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康熙帝对教皇禁令“与中国道理大相悖谬”之处严加驳斥,决定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嘉乐于1721年离京,并提出“八项准许”的妥协措施,企图缓和传教士在礼仪问题上的争端。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又颁布通谕废止“八项准许”,重申克雷芒十一世的禁令,清廷则针锋相对,严禁传教,直至1842年。中国礼仪之争使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受到一定损失。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销禁令,宣称1742年本笃十四世的命令“在现在已经完全失去约束的作用”。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1月2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