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永乐大典》

0703ph015
0703ph015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十四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三百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即使是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永乐大典》是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解缙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成祖朱棣很赏识他的才华,任用他主持《太祖实录》和《列女传》的编纂。不过最让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经历。姚广孝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14岁就出家当和尚,法名道行。

 

完整的一册《永乐大典》,高50.3厘米,宽30厘米,开本宏大很有皇家的威仪和气魄。每册《大典》约有50页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册的,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的。书页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讲究和美观。古籍的书衣就是现代书籍的封面,因为像人穿的衣服一样包裹在书的外面,就有了书衣”这个形象的称呼。《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这种很像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叫做“包背装”,是元朝和明朝前期书籍装帧普遍采用的方式。包背装书籍应该是立着插在书架上,不像后来的线装书是躺在架子上。可以想象,一万多册开本宏阔的《永乐大典》摆在架上,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真可以说是煌煌巨制了。

 

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笔写成。朱笔主要用来绘制边栏界行,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墨笔用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圈点则是用内空外圆的芦、竹、骨或玉制笔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整体看起来端庄美观,朱墨灿然。《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划抄写出来。《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也要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不过他们并不撰写什么文字,而是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我们现在从《永乐大典》的残本上,还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图,这些图画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十分精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

 

翻到《永乐大典》的最后一页,能够看到空白页上的几行细密小字,这是历代官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格式,记载抄写者、圈点者和校验者的职名。永乐年间清抄《永乐大典》时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早进晚出,不允许雇人代写。某页如有抄写差错,发纸另写,不论抄多少遍,只算一页。消极怠工者,按罪论处。在如此严格的责任制度管理之下,最终编纂成如此恢弘的巨制典籍,并且至今仍在世界文化的星空中恒久流传,熠熠生辉。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1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