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永樂大典》

0703ph015
0703ph015

《永樂大典》是一部類書,它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保存了十四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三百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也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樂大典》共計有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永樂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即使是清代編纂的規模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也只有1萬卷、1億6千萬字,不到《永樂大典》的一半。《永樂大典》的規模更是西方同時代的典籍所望塵莫及。《永樂大典》是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解縉生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成祖朱棣很賞識他的才華,任用他主持《太祖實錄》和《列女傳》的編纂。不過最讓他名垂青史的,還是他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經歷。姚廣孝生於元元統三年(1335年),14歲就出家當和尚,法名道行。

 

完整的一冊《永樂大典》,高50.3厘米,寬30厘米,開本宏大很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每冊《大典》約有50頁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冊的,也有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的。書頁採用雪白、厚實的樹皮紙,翻開書發出淡淡書香,十分講究和美觀。古籍的書衣就是現代書籍的封面,因為像人穿的衣服一樣包裹在書的外面,就有了「書衣」這個形象的稱呼。《永樂大典》的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這種很像現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是元朝和明朝前期書籍裝幀普遍採用的方式。包背裝書籍應該是立着插在書架上,不像後來的線裝書是躺在架子上。可以想像,一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真可以說是煌煌巨製了。

 

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筆寫成。朱筆主要用來繪製邊欄界行,書寫引用書籍的著者和書名;墨筆用來書寫題名、卷數、韻目、書籍正文並繪製圖畫;圈點則是用內空外圓的蘆、竹、骨或玉製筆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整體看起來端莊美觀,朱墨燦然。《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劃抄寫出來。《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致。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清抄,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多。《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也要根據文獻中的語詞來確定條目,不過他們並不撰寫甚麼文字,而是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一段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都抄錄下來,還要點明採自甚麼文章、書籍,是何人撰寫,讓人明晰出處,可以查考。我們現在從《永樂大典》的殘本上,還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圖,這些圖畫全部採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

 

翻到《永樂大典》的最後一頁,能夠看到空白頁上的幾行細密小字,這是歷代官書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格式,記載抄寫者、圈點者和校驗者的職名。永樂年間清抄《永樂大典》時有嚴格的責任制度,早進晚出,不允許僱人代寫。某頁如有抄寫差錯,發紙另寫,不論抄多少遍,只算一頁。消極怠工者,按罪論處。在如此嚴格的責任制度管理之下,最終編纂成如此恢弘的巨製典籍,並且至今仍在世界文化的星空中恒久流傳,熠熠生輝。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1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