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古代养生术有何原则?

1403phn001_01
中国古医书籍(图片提供Shutterstock)
1403phn001_01

中国传统的养生术与讲阴阳五行的中医学同出一脉,皆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和人体的理解。古人认为,无论宇宙自然还是人体活动的变化,都有相通的规律,掌握了这个源于自然的变化规律,便能由知变、应变到适变,可趋利避害,防病养生。所以,古人养生,讲求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即个人起居的规律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配合。又因为古代哲学尤重精神道德,体现在养生术上,也特别重视养神,主张要形(身体)神(思维意识)兼养,动静适度。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指养生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所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动周期是统一的,因此顺应四季而适时养生,就能保持身体内外阴阳之气的协调平衡。与自然同步;起居应做到“冬病夏治”(利用夏季阳旺,辅药以治阳虚寒重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意思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寒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

 

讲究居住环境

除了节气外,养生学亦重视居住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水土和气候,对人体健康均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居住在寒冷、空气清新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炎热、空气污浊的平原地区的人多短寿。以现代的科学解释,那是因为山区空气中含有大量负离子,能中和有害物质,有利防治疾病。所以,古人养生修道都喜潜居深山。唐代著名养生家孙思邈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水土好、背山临水、山青水秀、气候高爽、向阳避风,面积大小适宜,距人群远近适宜的地方。

1403ph003
华山北峰是古人养生求道的热门地点
1403ph003

形神合一

所谓“形”,是指人的形体,“神”,则指精神意识、思维智慧。养形和养神是指形体锻炼和精神炼养,前者以动为主,后者以静为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但都要适度,不能走极端。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静”也并非绝对的静止,是指“精神专一”,清心寡欲,是清静而不妄思。总之,形体宜动,心神宜静,但静中有动,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动以养形

养形除了讲求饮食均衡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必要的。成书于二千年前的《吕氏春秋》认为,与流水不腐的道理一样,身体要多运动,否则“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郁则易生疾病。东汉名医华佗创编了一套模仿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就是认为人要常动,促进血液循环。所以,使身体矫健灵活的古代导引术(导即导气,调顺呼吸,引即伸缩肢体)早在汉代已流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即绘有四十多种姿态的图像。

1403ph002
多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生病
1403ph002

静以养神

传统的养生学受道家的影响极大,以养神为主流,而养神的重点就在于清静。成书于春秋战国的中医学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已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之”。而道家主张的“清静无为”,是力求保持思想的“恬淡虚无”,即要摒除杂念,清静寡欲,淡泊名利,从而使神气内藏而不外泄,达到养神目的。以现代的生理学解释,人处于神经放松的静养状态,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减低,长期维持这种低代谢的状态,应有助延长生命。

1403ph001
佛家的坐禅目的是摒除心中杂念,与道家的坐功殊途同归
1403ph0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