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63ph020
中国的科举考场
30063ph020

在十六至十八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往来于中西之间,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欧洲就出现过一个“中国文化热” 。在这一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大量译介中国儒家思想典籍外,传教士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先进的教育遴选体制。另外,葡萄牙商船队是第一个登陆中国的欧洲船队,最先与中国进行大宗瓷器贸易,把中国青花瓷引入欧洲。而从中国运回的青花瓷,在葡萄牙发展成高层次艺术,逐步成为葡萄牙国粹。

 

科举制度

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历史等是透过耶稣会传教士扬名于欧陆,引起一场中学西渐的浪潮,其中《大中国志》一书则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曾德昭(Álvaro Semedo),葡萄牙人,是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Relacao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本书分两大部分,上部根据作者多年见闻,记述中国各省的物产和情况,中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学、服饰、宗教信仰等;下部记录耶稣会士在华的传教事迹。此书专列一章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使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考试制度有更多了解,后来法国和英国就曾经模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各自的国家遴选官员。

30063ph021
明清进士题名碑
30063ph021

儒家思想

耶稣会士们用欧洲的多种语言翻译中国的文化典籍,并通过创办外文报纸和杂志等方式来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十七世纪,耶稣会士将儒教传入欧洲。由意大利耶稣会会士殷铎泽(Prosper Intercetta,1625—1696年)和葡萄牙耶稣会会士郭纳爵(Ignatius da Costa,1599—1666年)合作,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于康熙元年(1662年)在江西建昌刊印,随即携往欧洲。后来他们翻译的《四书》还在广州、印度果阿和法国巴黎多次刻印,并有其他耶稣会士补充,还添加了孔子的传记,而且这些书很快就有了英文和法文译本。

 

现代人谈论汉学时,也多提到西班牙籍奥斯定会士门多萨(Juan Gonzalez de Mendoza),而首次将“China(中国)”一词传入欧洲的葡萄牙对早期汉学的贡献,却鲜有人提及。事实上,门多萨之前,葡萄牙人克鲁兹曾著有《中国概说》,平托也有《旅行记》问世。利玛窦之后,更有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所以,葡萄牙人对早期汉学的贡献是不应忽视。

30063ph024
《论语》
30063ph024

青花瓷艺

葡萄牙商船队是第一个登陆中国的欧洲船队,也是最早向中国订制特殊样式瓷器的国家。葡萄牙人将从中国内地购得的青花瓷在澳门装船,经海运回国,开启了中葡经贸往来,也把中国青花瓷引入欧洲。中国瓷器在欧洲被疯狂抢购,经常供不应求,葡萄牙在贩运中获取巨利,引得各国眼红,争相硏究仿制中国瓷器。

 

葡萄牙于十七世纪初已有了青花彩陶规模生产,中国风格的瓷器仿造工业已经建立在里斯本。1755年,里斯本发生大地震,整座城市受到不同程度摧毁,重建时瓷砖因比石头便宜而大量应用于外墙装饰,并把瓷砖拼成壁画,蓝白色的葡砖画被大量用作室内外的装饰,并影响以后的葡砖画创作。

30063ph023
澳门民政总署墙砖画
30063ph02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