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63ph020
中國的科舉考場
30063ph020

在十六至十八世紀,隨着西方傳教士往來於中西之間,歐洲知識分子對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在歐洲就出現過一個「中國文化熱」。在這一時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思想,對歐洲啟蒙運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除了大量譯介中國儒家思想典籍外,傳教士還介紹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科舉考試制度,認為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先進的教育遴選體制。另外,葡萄牙商船隊是第一個登陸中國的歐洲船隊,最先與中國進行大宗瓷器貿易,把中國青花瓷引入歐洲。而從中國運回的青花瓷,在葡萄牙發展成高層次藝術,逐步成為葡萄牙國粹。

 

科舉制度

中國的文化思想、哲學歷史等是透過耶穌會傳教士揚名於歐陸,引起一場中學西漸的浪潮,其中《大中國志》一書則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曾德昭(Álvaro Semedo),葡萄牙人,是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Relacao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本書分兩大部分,上部根據作者多年見聞,記述中國各省的物產和情況,中國的政治制度、風俗習慣、語言文學、服飾、宗教信仰等;下部記錄耶穌會士在華的傳教事跡。此書專列一章介紹中國的科舉制度,使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考試制度有更多了解,後來法國和英國就曾經模仿中國的科舉制度在各自的國家遴選官員。

30063ph021
明清進士題名碑
30063ph021

儒家思想

耶穌會士們用歐洲的多種語言翻譯中國的文化典籍,並通過創辦外文報紙和雜誌等方式來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十七世紀,耶穌會士將儒教傳入歐洲。由意大利耶穌會會士殷鐸澤(Prosper Intercetta,1625—1696年)和葡萄牙耶穌會會士郭納爵(Ignatius da Costa,1599—1666年)合作,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並於康熙元年(1662年)在江西建昌刊印,隨即攜往歐洲。後來他們翻譯的《四書》還在廣州、印度果阿和法國巴黎多次刻印,並有其他耶穌會士補充,還添加了孔子的傳記,而且這些書很快就有了英文和法文譯本。

 

現代人談論漢學時,也多提到西班牙籍奧斯定會士門多薩(Juan Gonzalez de Mendoza),而首次將「China(中國)」一詞傳入歐洲的葡萄牙對早期漢學的貢獻,卻鮮有人提及。事實上,門多薩之前,葡萄牙人克魯茲曾著有《中國概說》,平托也有《旅行記》問世。利瑪竇之後,更有曾德昭的《大中華帝國志》。所以,葡萄牙人對早期漢學的貢獻是不應忽視。

30063ph024
《論語》
30063ph024

青花瓷藝

葡萄牙商船隊是第一個登陸中國的歐洲船隊,也是最早向中國訂製特殊樣式瓷器的國家。葡萄牙人將從中國內地購得的青花瓷在澳門裝船,經海運回國,開啟了中葡經貿往來,也把中國青花瓷引入歐洲。中國瓷器在歐洲被瘋狂搶購,經常供不應求,葡萄牙在販運中獲取巨利,引得各國眼紅,爭相硏究仿製中國瓷器。

 

葡萄牙於十七世紀初已有了青花彩陶規模生產,中國風格的瓷器仿造工業已經建立在里斯本。1755年,里斯本發生大地震,整座城市受到不同程度摧毀,重建時瓷磚因比石頭便宜而大量應用於外牆裝飾,並把瓷磚拼成壁畫,藍白色的葡磚畫被大量用作室內外的裝飾,並影響以後的葡磚畫創作。

30063ph023
澳門民政總署牆磚畫
30063ph02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