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元杂剧的剧本由哪些部分构成?

0414ph004
置于元杂剧开端的楔子
0414ph004

元杂剧是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文学体裁,就是元代戏曲演出的文本,由曲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组成,指示演员在舞台上的歌唱、言语和动作。元杂剧剧本结构通常分为四折,合为一本。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五折、六折。一折中可以写一场或几场戏,即一个场景。

 

元杂剧剧本的第一折之前或是折与折之间,往往有一个“楔子”。“楔”原指插在木器榫子缝里的小木片,以使接榫的地方不动,也就有补罅隙之意。元杂剧中的楔子是全剧结构的一部分,篇幅比折短小,放在折与折之间。楔子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交代剧情开端,起“序幕”作用。有些楔子则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剧情的作用。

0414ph005
《金线池》杂剧插图
0414ph005

元杂剧剧本末尾,大都写着两句、四句或八句的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一些剧本的题目正名被简化为两个字:“题目”、“正名”或“正目”。可见题目和正名实质上并无区别。有些研究者认为题目、正名不是剧本的组成部分,是供贴“纸榜”(类似“海报”)用的。

 

元杂剧剧本中通常注明“唱”(唱词)、“云”(宾白)和“科”或“介”(表情、动作)。这三者交相配合,起到刻画人物,表现剧情的作用。元杂剧的剧本中,曲词占了很大比重,而且每本戏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主唱,因此剧本便有旦本或末本之分,如《汉宫秋》中四折都由正末扮演的汉元帝一人主唱。元杂剧的每折音乐上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四种,不重复;按同宫调的曲牌组合排列,便成为套曲,每套曲所联的曲牌可多可少,但有一定规律。杂剧唱词基本符合曲牌规定的声律。

bulb

宫调

元剧通常采用的有五宫四调:五宫是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和正宫;四调是双调、商调、越调和大石调。元人燕南芝庵“唱论”中记有宫调的声情:仙吕调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悲伤。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哀。越调唱,陶写冷笑。大石调唱,风流蕴藉。这些说法,可作为宫调所表现的音律或声情的参考。

bulb

套曲

很多元杂剧剧本第一折用仙吕宫,第二折用南吕宫,第三折用中吕宫,第四折用双调;也有部分剧本(包括关汉卿、白朴和马致远等名家的作品)变换这种程式,通常是在二、三、四折变换,第一折不用仙吕宫的属个别情况。楔子则常用〔仙吕〕。如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采用仙吕宫,组联的曲牌是〔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金盏儿〕、〔醉扶归〕、〔金盏儿〕和〔赚煞〕,共九个曲牌。

元杂剧剧本的云白,称为“宾白”,并分为韵白和散白。韵白包括上场诗(或叫定场诗)和下场诗,一般四句或八句,也有两句的,那又可叫上场对、下场对。韵白中还有一种主要用于净脚,类似后世戏曲中的“数板”(快速并有节奏的念说),如高文秀《渑池会》中秦将范当灾起兵时发将令:“你与我前排甲马,后列经幡。当先摆五路先锋,次后列青龙白虎。太岁与土科相跟,太尉与将军引路……”这类韵白大抵属插科打诨;还有一种“断词”,也属韵白。如《窦蛾冤》第四折窦天章宣判(即所谓“下断”)时说:“莫道我念亡女与他灭罪消愆,也只可怜见楚州郡大旱三年……”。散白包括“带云”、“背云”、“内云”。“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唱词的作用。“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内云”是场上脚色与未上场脚色的对话。

bulb

插科打诨

戏剧表演中,以滑稽的动作或言语引人发笑。

“科”有时写作“介”,指表演动作。大凡一个剧本中写人物的唱词、说白,本已含有人物在唱念时的动作在内,杂剧剧本特别标明的“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0414ph006
元杂剧的宾白
0414ph006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05日

延伸阅读